竇圌山最早叫做“猿門山”,因在南北朝以前,山上猿猴較多,加之兩山形如門,故稱“猿門山”。南北朝蕭梁時期,山上就有和尚建立了寺廟,猿猴被趕走,當?shù)乩习傩找娚襟w由豆子大的石子構(gòu)成,山形如圓形糧屯為“圌”,在這一時期稱為“豆圌山”。唐朝時期,彰明縣(今江油彰明鎮(zhèn))有個叫竇子明的縣主簿,覺得圌山清幽奇險,好似人間仙境,便棄官隱居于此,在這里開山辟路,建筑廟宇,修仙煉道,使圌山上殿宇成群,樓閣聯(lián)翩。而后竇子明修煉成仙,騎鶴白晝飛升。于是“有仙則名”,后人便將豆圌山冠以“竇”姓,名“竇圌山”,李白在訪道時,曾題詩“題竇圌山”:“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p>
竇圌山海拔高度僅1140米,但由于它地處龍門山脈及四川盆地的結(jié)合部,山勢從成都平原往北行,經(jīng)過德陽、綿陽的淺丘、低山地帶,就進入了四川省第二大平原江彰平原(俗稱中壩),在江彰平原的邊緣騰空而起,直聳云霄,山雖不高,卻有險峻、奇特之勝。不只如此,竇圌山還以李白的詩、于右任題字、宋代飛天藏、鐵索飛渡和高山滑翔“五絕”聞名于世。除此之外,團嶺鐵索飛渡堪稱神州一絕,高空滑翔驚險刺激,竇圌山的中國歷代皇帝長廊223尊圓雕石刻居全國之最。
從竇圌山牌坊開始,是一條通往山頂?shù)牟叫惺荨ㄌ斓馈Mㄌ斓篱L513米,806級石梯,垂直高差63米,俊俏瀟灑,直指云端。陡坡中間,有一單檐歇山式的天音亭,據(jù)說在這里小事休憩,可聞天籟之音。過天音亭,抬眼望去,兩巨石矗立如門,那就是“天門”。這座位于山腰的前寨門,建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江油鄉(xiāng)紳歐某為躲避清軍和李永和、藍朝鼎義軍之間的戰(zhàn)爭而建。整個寨門由條石砌成,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險,氣勢雄壯?,F(xiàn)存寨門高2.45 米,寬2米,門額橫書"福地仙關(guān)",兩邊對聯(lián)日:“地籍云巖成保障,天生石壁隔烽煙?!?/span>
轉(zhuǎn)過“云巖剖石”,便來到了一處寬闊的平臺,這里是“百味皇林”。百味皇林向南的松林中,有“中國歷代皇帝廊”,塑有223尊帝王塑像,從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tǒng),對每位帝王的生卒政績,興衰成敗,悉付簡介,不僅是中國封建王朝輝煌歷史的形象再現(xiàn),也是中國當代石刻藝術(shù)的可貴探索。信步廊中,數(shù)千年的歷史風云撲面而來。
百味皇林北面,有兩組塑像,一組是李白訪道。詩仙李白年少時讀書匡山,并往來旁郡,近游龍州、劍州、梓州,遠游益州、峨眉、渝州等地,尋仙訪道學劍。他曾先后從趙蕤(ruí,趙蕤和李白當時是唐代的“蜀中二杰”)習帝王學和縱橫之學,向東巖子討教神仙術(shù)和劍術(shù),留有《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及“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句。李白一生好道即始于此時,一則因為唐代以道教為國教,蜀中道風猶盛;二則由于李白性愛山水佳勝之地,故常借訪道求仙之名而行問道名山之實,“詩仙”乃“游仙”也。另一組是景知果馴獸塑像。景知果,俗名、籍貫不詳,生長于五代以前。據(jù)唐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錄異記》記載:“知果居圌山,與虎豹同處,馴如家犬。鴉數(shù)集其肩臂上嗚戲為常。又有巨蛇時出,知果叱而遣之,蜿蜒而去。虎三頭于庭中,月夜交搏踏騰既甚,知果怒持白梃擊之,遂散去。其狎異類也如此,一旦失所之?!?/span>
兩組塑像之北,有一座白皮松風亭。白皮松,或稱“白松”,也稱得上竇圌山一絕,主要生長在山腰石縫間,無土、無水、無肥,自然造化,花紋美麗,可供建筑、文具、家具、醫(yī)藥之用,是名貴的觀賞樹。據(jù)說,這棵白皮松植于南宋,歷經(jīng)700多年仍然生氣勃勃,龍鐘挺拔,可稱竇圌山“活化石”,古人亦尊稱木土之神。古人們在朝山進香時,將紅布繩拴在此樹上,意為可祛除百病,延年益壽。
白皮松風亭往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巖寺。云巖寺前東側(cè)懸崖上,有座為紀念竇圌山的開山鼻祖竇子明在此修煉飛升成仙的飛仙亭,該亭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現(xiàn)亭為 1985年重建,重檐歇山仿清式建筑。竇子明本是唐代彰明縣主簿,龍朔元年(公元661年)左右,竇子明棄官隱居于圌山之上,終日頤神養(yǎng)性,苦行悟道,日日煉丹,逾三年,終成正果,于“剖石”頂?shù)玫里w天,從此圌山便有了竇姓。飛仙亭下方,就是“ 云巖”和“剖石”四字摩巖石刻處。據(jù)說李白也曾十分仰慕竇子明的行跡,曾寫詩贊美說“愿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
云巖寺主要建筑均沿中軸線作縱深布置,自外而內(nèi),依次為山門、文武殿、護法殿、大雄殿、宸經(jīng)樓及東西配殿、客廳、禪堂等,形成了殿宇重疊、院落互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的風格。由宸經(jīng)樓附近側(cè)門處,經(jīng)南岳殿上峰頂,有東岳殿、竇真殿、魯班殿等建筑共同組成蔚為大觀的云巖寺古建筑群。象云巖寺這樣建于山脊上,又是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古寺建筑群,在全國也是罕見的。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竇圌山的“五絕”之一飛天藏就位于大雄殿前西側(cè),殿分二間,上下兩層檐下施玉作斗拱,上檐下有清光緒年匾一道,上書“萬善俱成”四字,下檐有匾一道,上書“飛天藏”。飛天藏又名星辰車,南宋淳熙八年(1180年)建,元代至正時重修,“明季兵火,惟此獨存”。是中國現(xiàn)存的宋代道教木制轉(zhuǎn)輪經(jīng)藏。傳說推動星辰車,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上б驗榈钣钫诜?,未見到這件寶貝。
竇圌山山頂有三座石峰拔地而起,好似鼎足朝天,高約70余米,相距約30米,僅一峰有險路可上,其它兩峰四面峭壁似刀砍斧劈,無路可通。三座石峰之間只有鐵索橋相連,構(gòu)造極為簡單,僅用兩根鐵鏈固定于峰頂?shù)蔫F樁上,一根粗而扁平,用以踩足,寬不足20公分;另一根較細,可做扶手。鐵索橋懸于百丈深谷之上,山風勁吹,左右搖晃,嘩嘩作響,更添驚險。即使能在鋼絲上作種種特技表演的雜技演員到此也要望而生畏,故橋頭有題詞:“飛仙可渡”。
竇圌仙山鐘造化之神秀,集天地之靈氣,孕育古木森森,異藤奇樹,目不暇接。猶以一株長于云巖寺山門前,已有千余年樹齡的黃蓮古樹最為奇絕,形似涅槃的佛祖,被歷代高僧奉為鎮(zhèn)山之樹,不為外屆所知。也許,因為受了千年香火的熏陶,黃蓮也有了佛性。2001年8月,在一個雷雨之夜,奇樹感受大自然的召喚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古樹形如睡佛,經(jīng)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臥佛渾然天成,真是樹之神,民之福也。
從成都出發(fā)到江油太白紀念館、竇團山,在成都昭覺寺汽車總站,每日8:00-19:00每15分鐘一班,豪華大巴運載,票價34元,2.5小時到達。
沿成綿高速公路再轉(zhuǎn)綿廣高速至綿陽北出口,下高速后到江油,根據(jù)指示牌前往景區(qū),竇圌山距江油市北25公里,距成都170余公里,全程過路費5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