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川南勝境之稱的瀘山,海拔2317米,南依螺髻,東瀕邛海,終年綠樹濃陰,遮天天蔽日。自唐至清,依山勢建有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文昌宮、觀音閣、瑤池宮、玉皇殿、青羊?qū)m、五祖庵等15座寺廟,多數(shù)保存完好。據(jù)瀘山光福寺碑記:“瀘山古剎,創(chuàng)自唐貞觀時,先以長眉長老,遍游凈境,歷騁遐方,覽勝至此,若于此山有契之緣,竟留連不忍舍去。于是芟荊剪蔓,拓地開基,構(gòu)寧肖像,以為僧眾扳依之所。自此,常有文人相聚歌山頌水。如今,游人如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瀘山的較大特色,莫過于儒、釋、道三教合一。登峨眉方感是佛家天下,游青城尚覺是道家世界,訪曲阜必然是尊儒敬孔,各地自成一體。唯獨(dú)西昌瀘山是三教合一,長期共存,別具一格。成為有別于它地的一大特色。山門右壁上書有“松風(fēng)水月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瀘山邛海的自然美景,瀘山的松,安寧河的風(fēng),邛海的水,建昌(原西昌名)的月。清風(fēng)掀松濤,湖水映明月。置身其間,尤如受到清風(fēng)、松濤、海山、明月的洗浴,貪心邪念為之一掃,心靈頓然為之凈化。
瀘山林中小道逶迤蜿蜒,排立路旁的蒼松翠柏把游人引向山中,直達(dá)山頂。濃蔭叢中隱有漢、唐、明、清年代修建的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祖師殿、觀音閣、王母殿、玉皇殿、青羊?qū)m、五祖庵等10多座古剎。這些古剎分別為儒教、道教、佛教所有。盡管他們的教規(guī)、哲學(xué)思想等不盡相同,但他們卻能在一座山中和睦相處上千年,并各傳各的教,這在全國也實屬罕見,絕無僅有。其中瀘山第一殿光福寺是較大的建筑群,它由千佛殿、文武宮、魁星閣、望海樓、飛梁寺、大雄殿組成,設(shè)計精巧,規(guī)模宏偉。寺內(nèi)保留著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有全國罕見的省級保護(hù)文物地震碑陳列室,有歷代名流題詠的詩詞歌賦,有明代銅鐵鑄佛像、數(shù)千斤重的大銅像、塔式香爐等文物。寺廟前有漢、唐代時期古柏,銀柯如鐵、蒼龍夭嬌、上騰青霄,可稱奇古。登上望海樓,邛海景觀盡收眼底,明代詩人楊升庵登瀘山留下那“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guān),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頭落人間”的著名詩篇,給游人以豐富的遐想。全國具民族特色的“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坐落在小寺評前,它那別具一格的建筑群,給瀘山增了色彩,給游人添了瀏覽的內(nèi)容。
這里靈氣所鐘,又為僧道贊為悟道佳山。密林深處高低錯落地露出梵宇、佛宮十余座,古剎殿宇因地就勢,各據(jù)幽境,巍峨壯觀,雕梁畫棟,令人神往。素有“觀音閣曲折迂回,瑤池宮高敞向陽,玉皇殿勢險雄偉,五祖庵僻靜幽深”之謂。佛教、道教、儒教瀘山共建廟宇于山中一條道上,山上有寺廟五座,道觀四座,共九座古剎,體現(xiàn)了唐代武后“三教合一”的宗教懿旨。峨眉皆佛,青城純道,惟西昌瀘山別開生面,佛、道、儒三教并存,構(gòu)成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齊集的旅游勝地。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位于瀘山風(fēng)景區(qū)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風(fēng)格的建筑,它背依青山,面臨邛海。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于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這里是中國第一個民族博物館,也是世界反映奴隸社會形態(tài)的專題博物館。涼山是中國較大的彝族聚居區(qū)。50年代初,這里大部分地區(qū)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奴隸社會形態(tài)。1956年實行民主改革后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飛躍到社會主義社會。為保存奴隸社會實物和資料,給研究和展示這一特殊、典型的社會形態(tài)提供條件,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于1985年8月4日建成開放。
瀘山的第一座古剎“光福寺”,光福寺望海樓名“吟云閣“。是瀘山較大的建筑群,也是主廟,始建于貞觀十五年。光福寺坐西向東,呈階梯狀。遠(yuǎn)遠(yuǎn)望云,甚是壯觀,整個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展開,依山勢分五級建造,由大雄殿、千佛殿、文武殿、魁星閣組成。寺內(nèi)有清乾隆二十三年鑄銅鐘一口,重達(dá)一噸多,還有古色古香的碑刻、香爐、銅鑄佛像等,反映出了瀘山古剎的千年興衰。瀘山各寺廟都建有望海樓,因地勢不同而觀景各異
西昌地震碑林收集的石刻集中反映了西昌歷史上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農(nóng)歷二月二十八日,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和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農(nóng)歷八月七日三次大地震的史實。西昌地震碑林收集的碑刻主要分為記事與墓碑兩大類。記事碑,主要記載了地震對寺廟、衙署、會館、民居、城垣及水利設(shè)施等建筑物的損壞程度;墓碑,主要記載了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地震碑林詳細(xì)地記載了三次大地震發(fā)震的具體年月日時,根據(jù)地震碑出土地點(diǎn)的分布情況,還可以觀察到三次地震的受災(zāi)范圍,推測出地震的震中。西昌地震碑林是今天我們研究歷史地震寶貴的原始資料。
涼山民族文化藝術(shù)中心,是連接西昌城區(qū)與邛海瀘山景區(qū)的紐帶和走廊,是城市生活的延伸,是全景式展示彝族文化的大型綜合性文化藝術(shù)中心
從西昌城直接乘22路直達(dá)。
邛海又名邛池,位于西昌城東南5公里處,是四川省境內(nèi)較大湖泊之一。湖面31平方千米,深處34米,常年蓄水約3.2億立方米。瀘山位于邛海之濱,海拔2317米,與邛海相對高差807米。山巒奇秀,古木參天,是西昌的天然綠色屏障,林中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二千年歷史的"巴蜀樹王"之一的九龍漢柏,形態(tài)奇特,世上僅有。
屬于熱帶高原季風(fēng)氣候區(qū),素有小"春城"之稱,蘊(yùn)藏著豐富的氣候資源,具有冬暖夏涼、四季如春,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等特點(diǎn)。白天太陽輻射強(qiáng),晝夜溫差大。
生長在林間林下野生植物的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共有233科、532屬、2000余種。其中有國家第一批保護(hù)珍稀植物30余種,如攀枝花蘇鐵、棕背杜鵑、西康玉蘭等等,尤以中草藥材和野生食用蕈具有特色。野生中藥材共有58科、116屬、117種(植物藥52科、108屆,動物藥8科、8屬),總蘊(yùn)藏量為6197.61公擔(dān)。其中除防風(fēng)、黨參、茯苓為大宗產(chǎn)品外尚有天麻、黃連、川心蓮、貝母、靈芝等等,還有未上省標(biāo)藥典而有較大開發(fā)利用前途的,蘊(yùn)藏量約500公擔(dān)。此外,還有油料植物36科64種,芳香植物18科29種,淀粉植物31科67種,纖維植物19科36種,單寧植物29科64種,色素植物6科14種,野生觀賞植物8科66種,野果2l科72種,野菜33科53種,珍稀植物12科3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