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動物園,原名西郊公園,園內(nèi)種植樹木近600種、10萬余株,特別有10萬平方米清新開闊的草坪,基本保持著50年前高爾夫球場地形,園內(nèi)的每一處綠化造景都與動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結合。尤其是在天鵝湖,湖區(qū)內(nèi)外蘆葦叢叢,綠樹成蔭,成群的鵜鶘、大雁等時常列隊在藍天盤旋,姿態(tài)優(yōu)美而剛健。上海動物園以建成城市生態(tài)動物園為目標,逐步改造和新建視覺無障礙的生態(tài)化動物展區(qū),使游客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盡情欣賞野趣之美。自開園至今,從初期單純的參觀游覽場所到現(xiàn)在具有娛樂休閑、動物知識普及、科學技術研究及野生動物保護的四大職能兼具的綜合性公園,上海動物園共計已接待近一億六千萬游客。優(yōu)美的園林景觀、精彩的野生動物世界、生態(tài)化的野生動物展區(qū)、人與動物和諧共處,上海動物園將會給游客留下美好的回憶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位于大門西側。原為磚木結構的百花廳,1992年9月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環(huán)形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該館由上海市民用設計院設計,上海市園林工程公司施工。馬賽克墻面為白綠兩色相間,南面墻上有一幅綠色大樹圖案,以示保護生態(tài)的主題。正面墻上嵌有談家禎題寫的“科學教育館”五個金色大字。
位于科教館以西,原為1954年建的竹結構五曲長廊,1972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九曲長廊。廊平頂,北面廊墻置漏窗,南面為廊柱,總長70余米,建筑面積320平方米。廊前保留原高爾夫球場一塊略有起伏的草坪,1966年于草坪上建混凝土“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塑一座,底座高1.1米,像高3.5米,占地20余平方米。草坪間栽有高大成蔭的雪松、龍柏、懸鈴木、香樟、枸骨等大樹和花灌木,大樹下設石桌、石凳或木椅。廊后錯落有致地散點山石,小溪蜿蜒其間,旁植臘梅、桂花、石榴、南天竹、紫薇、郁李、黃金條等花灌木。
位于猴山北面,通過仿真塑山與猴山相連。園內(nèi)種植草皮和各種灌木,供節(jié)尾狐猴嬉戲。游客既可以站在節(jié)尾狐猴園一條空中廊道俯視觀賞動物打鬧,也可在動物園主干道邊通過約一米高的鋼化玻璃無障礙地平視參觀狐猴的活動。
2001年元旦前建成開放的無視線障礙的獅虎豹生態(tài)展區(qū)。猛獸生態(tài)園面積700㎡,由拆除部分舊豹舍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條件,從人·動物·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出發(fā),依據(jù)展出動物的種類和生活習性,將整個園子依次分隔成三個不同的小生態(tài)園,分別飼養(yǎng)展出孟加拉虎、美洲虎和豹。設計者在生態(tài)園內(nèi)堆土造地形,選擇一些胸徑0.4~0.5米的香樟、懸鈴木等大樹支托環(huán)境。針對不同動物的習性,配置小喬木和花灌木,并自然組群種植,在草地上布置枯樹段,以滿足猛獸的捕食、磨爪的要求,也可避免猛獸對大樹的損壞。另外還大量運用藤本植物如爬山虎、西番蓮、南蛇藤、雞血藤、紫藤等綠化。生態(tài)園外圍的參觀面安裝了大面積的鋼化玻璃,游客參觀時基本沒有視覺障礙,提高觀賞效果,有了一種可與動物親近的感覺。
松鼠猴生態(tài)園是一座觀賞視覺無障礙的生態(tài)化展區(qū),于2000年國慶節(jié)落成。該園總面積1000平方米,其中室外活動場700平方米。園內(nèi)用落葉喬木合歡為骨架樹種,符合松鼠猴生活在熱帶原始森林的習性。在背景樹種上選擇了珊瑚和女貞這兩種常綠樹種,以及刺梨、火棘等植物為松鼠猴提供可食用的果實。在整個松鼠猴生態(tài)園的設計中,始終遵循“生態(tài)”二字,把人、動物、自然三者有機地結合,創(chuàng)造一種人和動物在自然中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室內(nèi)面積3180平方米,部分為二層建筑,室外面積200平方米,于1994年建成開放。本館主要由序言廳、水族廳、兩棲動物廳、蜥蜴廳、無毒蛇廳、毒蛇廳和生態(tài)廳七部分組成。水族廳展出海洋珊瑚魚類、熱帶觀賞魚類和淡水經(jīng)濟魚類,包括中國特產(chǎn)的保護魚類中華鱘、胭脂魚,以及蠵龜、玳瑁、海龜?shù)却笮秃.a(chǎn)爬行動物。兩棲廳有中國特產(chǎn)的大鯢(娃娃魚)、樹蛙,以及古時用于檢測婦女懷孕與否的滑爪蟾等。蜥蜴廳內(nèi)的6米巨蟒、“五爪金龍”——巨蜥、陸龜?shù)日湎l危野生動物。蛇類廳也有網(wǎng)紋蟒、各種有毒和無毒蛇。
生態(tài)廳模擬亞熱帶動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種植了幾十種熱帶植物。游客可以俯視飼養(yǎng)在其中的中國特產(chǎn)揚子鱷、長3米多的灣鱷、超過10公斤的馬來西亞巨龜和中國較大的、體重達140公斤的黿。
猩猩館建于1977年,總建筑面積850平方米,共有6個室內(nèi)展廳組合成二幢相連的建筑,主要飼養(yǎng)猩猩,黑猩猩,長臂猿等類人猿。類人猿展覽廳寬敞,每個室內(nèi)展廳有43平方米,南向與東向都有長窗采光,通風良好,室內(nèi)展廳局部為三層。室內(nèi)展廳有4間,合用二個敞開式室外活動場。室外活動場成園形半島式,三面環(huán)水,游人在抬高后地坪上觀察動物的日?;顒印C康教鞖馇缋实臅r候,黑猩猩便跑到室外活動場戲耍、打鬧。黑猩猩是地球上除人類外智慧高的動物,動物園為黑猩猩提供了一些玩具,在豐富它們的日?;顒又啵苍鎏砹擞慰偷臉啡?。1991年又建筑了大猩猩館,建筑面積共515平方米,有二間室內(nèi)展廳和2個室外活動場。
上海動物園飼養(yǎng)有國內(nèi)動物園少有的三代同堂的亞洲象家族。象展區(qū)包括象宮和象室外活動場兩部分。象宮建成于1955年,是上海動物園第一幢永久性的動物館舍,總建筑面積1550平方米,主要包括500平方米室內(nèi)活動場、620平方米參觀廳和100余平方米的4個門廳。室內(nèi)活動場的東、西、南三面都是寬9米的參觀廳,參觀廳進出口的門廳東、西各有一個,南面分左右二個,南面二門廳間外有紫藤棚架相連。整個建筑的門窗都用杉木拼雕成具有民族風格的圖形裝飾。象室外活動場設在象房建筑的東北面,占地4000平方米,內(nèi)設240平方米的浴池和大遮陰棚架,四周用干溝與游人隔離。活動場地坪主要為略有起伏的泥地,并栽有樹木,更適宜象泥浴、運動等活動。上海動物園的亞洲象一直是小朋友們的喜愛的動物之一。
上海動物園長頸鹿館始建于1965年,至今總建筑面積712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獨立的籠舍。每個籠舍都有單獨的小間,以備有小崽出生時用。由于長頸鹿身高腿長,為了滿足它們基本活動的需要,室外活動場面積達2180平方米,場內(nèi)種植草地和大樹。由于圍欄網(wǎng)高度1.20米,游人參觀時視線不受阻擋,可直接觀察長頸鹿的一舉一動。
又稱生態(tài)羊苑,位于長頸鹿館的東面,占地6000多平方米,于2003年3月建成。該生態(tài)園模擬熱帶食草動物原生環(huán)境,以視覺無障礙的方式展示動物。游客在參觀完高大碩壯的長頸鹿后,沿蜿蜒的仿石小道信步而上架空的木棧道。憑欄眺望,羚羊在起伏的草地上歡奔,駝羊在枯池邊散步,斑馬掩映在灌木叢中。游客仿佛置身于非洲動物世界中,與動物親密接觸。
建成于1959年,在海獸池前主干道兩側,其中主干道西側的鹿苑于1993年改擴建為鹿科展區(qū)和??普箙^(qū)。鹿科展區(qū)又分大鹿科和小鹿科兩個小區(qū)。大鹿科區(qū)籠舍采用前臺結合后臺形式,前臺展出區(qū)分7個展區(qū),每一展區(qū)面積400-700平方米,區(qū)內(nèi)布置樹木、山石、流水、遮陰棚、食槽,兩展區(qū)間有300-500平方米的綠化隔離帶,每一展區(qū)后有兩間獸舍作為后院。前臺控制展出頭數(shù)和種數(shù),多數(shù)飼養(yǎng)于后院,輪流在前臺展出,避免因展出頭數(shù)太多而破壞環(huán)境。展區(qū)與游人用干溝和矮墻隔離。小鹿科區(qū)4間籠舍有保溫設施,飼養(yǎng)南方的種類。??普箙^(qū)有7間籠舍室內(nèi),每處室外活動場有700平方米左右,內(nèi)植樹木、草地,也用矮墻、干溝與游人隔離,沒有過多柵欄對觀賞效果的影響。在食草動物區(qū)有二座用真石疊起、高2—5米的假山,適合棲息于石山環(huán)境的羚牛。
3月-10月:8:00--17:00
11月-2月:8:00--16:30
成人票:40元
兒童票:20元
老人票:36元
公交線路:
公交線路:57路、91路、519路、709路、721路、739路、748路(71路支線3)、807路、809路、911路、941路、1207路、196路(原莘北專線)、865路(原徐梅線)、虹橋樞紐1路(上海南站北廣場)、新涇1路、新涇1路區(qū)間。到上海動物園站下,步行約3分鐘可達。
地鐵:
地鐵10號線,到上海動物園站下,從1號、2號口出,即可購票入園。
1900年,駐滬英國一僑民在現(xiàn)動物園的范圍內(nèi),開設了“裕泰馬房”,占地1.3公頃(20余畝)。
1914年,太古洋行、匯豐銀行等8家英商購下“裕泰馬房”,于1916年改建成為“高爾夫球場俱樂部”。
1953年,外交部批準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處關于收回高爾夫球場的報告。
1954年,為紀念上海解放五周年,定名“西郊公園”,
1955年,動物展區(qū)正式對外開放。展出大象、虎、熊、猴、鹿等動物31種46只,展出面積4公頃。公園總面積為43公頃(645畝),門票5分/人。
1958年,新建了獅虎房、犬科籠、熊山、猴山、鳴禽和猛禽籠等,動物展區(qū)擴展到全園。
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建園5周年,開挖了天鵝湖、建成了獅虎山、熊貓嶺、鹿苑和百花廳。公園面積擴大到70公頃(1055畝),初步形成了大型綜合動物園的面貌。
1964年,復興公園、中山公園附設動物園并入西郊公園。正式成立動物醫(yī)院。華南虎、金絲猴、黑葉猴繁殖成功。
1970年,組織科技、飼養(yǎng)人員去云南、四川等地進行野外考察和種類收集。
1971年,從云南省西雙版納獲一頭幼年(7歲)野生母象“版納”。
1976年,公園大門完成改建,新建的長頸鹿館、斑馬房、袋鼠房、鳴禽館和猩猩館,建設了獨立的動物繁殖場。
1980年,上海西郊公園正式改名為上海動物園。
1982年,兩批飼養(yǎng)技術人員赴西藏進行野外考察,收集到羚牛、紅斑羚、紅腹角雉等動物。
1984年,舉辦大型座談會、園史展覽,紀念建園三十周年。
1986年,英國皇家鹿苑贈送兩只麋鹿(四不像)給動物園;“珍稀野生動物寄生蟲的調查和防治研究”獲上海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靈長動物二館竣工開放。
1993年,“動物園之友”聯(lián)誼會召開,40多家媒體及有關單位參加。
1994年,靈長館、大猩猩館、兩棲爬行館、科教館等對外開放。
1995年,上海和重慶動物園合作繁殖大熊貓所產(chǎn)的第一頭屬于上海的幼仔抵達上海。
2001年,日本三和化學研究所贈送20只黑猩猩抵園。
2003年,大熊貓“樂樂”(雄)和北京動物園的“丫丫”(雌)赴美國孟菲斯動物園進行為期十年的合作研究。
2009年,“塞舌爾政府向上海世博會捐贈亞達伯拉象龜儀式”在上海動物園兩棲爬行館舉行。
2010年1月8日,四川雅安來滬的十只可愛的世博大熊貓寶寶抵達上海動物園。
2012年,圭亞那引進的二趾樹懶正式對外展出。
2019年,上海動物園舉辦的“蝶舞申城迎國慶”第七屆蝴蝶展展覽期間,將陸續(xù)放飛約30種8萬只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