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書院,是典型的田園水鄉(xiāng),唐詩“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描寫的就是這一帶富庶恬適的田園風(fēng)情。書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間,賜名“文宗書院”,后毀于戰(zhàn)火。明朝景泰年間在原址上重建,更名為“鵝湖書院”。自南宋興建以來,書院已有800年的歷史。鵝湖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極負盛名,哲學(xué)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就是在這里進行的。書院四周重峰疊巒,蒼翠欲滴,更有飛瀑傾瀉而下,可見其環(huán)境之幽美;院內(nèi)的諸多古跡也是文學(xué)探索的一大亮點和不可多得的景點景觀。
書院有內(nèi)外兩道墻,外墻用青磚砌成外粉石灰,小瓦壓頂護墻。周邊南北長116.3米,東西寬47.6米。禮門也稱西大門,是清代遺存。門上額匾的“鵝湖書院”為清李淳(鉛山縣令)所題。
牌坊為明正德六年(1151)建立,由純青石構(gòu)成。底座長6.4米,寬2.3米,高7米,4柱3間5樓式。頂端有鰲魚的雕飾,寓意獨占鰲頭。牌坊正面有“斯文宗主”,背面有“繼往開來”,均為道光年間鉛山知縣李淳所題。
儀門之前,半圓,其上單孔拱橋通儀門中門。明景泰四年(1453)鑿成。池圍欄桿的望柱、闌版均青石,紋飾、圖案、字跡留下了不同時代的特征印記。
矗立于泮池與頭門之間,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正面額匾:“斯文宗主”,背額匾:“繼往開來”。“文革”后期,“枇林批孔”“批朱熹”時,一些人已經(jīng)將繩索掛上了牌樓,卻一時拽拉不動。方打算另行設(shè)法,欲毀之而后快。當時此處的校長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并居然勸阻住了,石牌坊幸免傾圮。
居書院南端最高處,擴建于清代康熙年間。九開間,用木質(zhì)版壁分隔為三間,明間有樓,重檐歇山頂,次間一層,硬山,出五山屏風(fēng)墻??可矫鏋榇┒肥綐?gòu)架,中跨用疊梁式構(gòu)架,門十根木質(zhì)圓形滿堂柱,前后有廊。前良廊兩側(cè),數(shù)步之外,各有門出內(nèi)院、去東、西院士子號舍。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臺花壇,高約五尺,從半月池兩旁拾級可上。明間正門上方懸“窮理居敬”匾,前側(cè)楹聯(lián):“章巖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
東、西外院以儀門兩旁配屋為界,南進,縱列二排士子號舍,系士子潛心修業(yè)、孜孜研讀之場所;北出,縱列一排,為書院執(zhí)事、雜役等居用。均以穿斗式榀架遞相建造,二排號舍和一排雜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開井。書院東、西外院號舍、雜屋共有100余間。
鵝湖書院現(xiàn)存古代碑刻共14通。其中:東碑亭內(nèi)現(xiàn)存碑刻4通。西碑亭有碑5通。儀門后兩廂有碑廊,東廊嵌碑二,西廊嵌碑一。御書樓前廊東端嵌碑一通。西大門外右側(cè)院墻嵌《告示》碑1通。
在上饒三江客運站乘坐“上饒-永平”或“上饒-鉛山”的汽車,告訴司機去鵝湖書院即可。
從上饒出發(fā),沿滬昆高速公路行駛,過林源朝寧德/武夷山/G1514方向右轉(zhuǎn),后進入寧上高速公路,從石塘/紫溪/S205出口離開;沿汪烏線行駛,過保嶺畈左轉(zhuǎn)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