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特征
懷柔水庫為京郊主要水利工程之一,位北京市懷柔縣城四側(cè),控制流域面積540平方公里,蓄水面積12平方公里,總庫容1億立方米。1958年3月9日開工,大壩于同年7月19日完工,歷時130天。1990年主壩加高后,總庫容1.4億立方米。
主要建筑
主要有主壩、副壩、溢洪道、輸水隧洞、進水問、等工程。主壩為粘土斜墻砂礫料土壩,東琪龍山,西抵鳳山,壩長1038米。最大壩高21米,壩頂寬5米,壩頂高程66米,壩體填筑量144萬立方米。防滲槽大部做在河床以下6米深的粘性土層上,局部槽深達14米左右。
副壩共3座,均為粘土均質(zhì)壩。其中1號副壩處,原為由懷柔縣城去沙峪川的躋口,最大壩高10米,壩長120米;2號副壩處,原為去釣魚臺路口,最大壩高3.5米,壩長220米;3號副壩最大壩高22米,壩長80米。
主壩東端龍山西側(cè)腳下設有東溢洪道,1958年建成后,1964年進行了改建,裝有兩扇7.4米X4.3米的弧形鋼閘門,堰頂高程58米,最大泄洪量401立方米每秒。1990年又進行了第二次改建。西溢洪道建于1964年,位于主壩西端,開挖全長750米,設兩扇12米X6.3米弧形閘門,最大泄洪量890立方米每秒。
主壩西側(cè),建有輸水隧洞。洞徑2.5米,洞長101米,進口設有水塔,裝有2.5米X2.5米閘門,進日底板高程為52米,最大泄洪量為52立方米每秒,為灌溉和泄洪兩用設施。
區(qū)水系
懷柔水庫位于潮白河支流懷河山峽出口、懷九河與懷沙河交匯處。懷河主要流經(jīng)北京市懷柔區(qū)境內(nèi)。懷柔水庫以上,由懷九河、懷沙河兩條支流組成。懷九河、懷沙河原在縣城西匯合后。1958年修建懷柔水庫,兩支流匯合于水庫,出庫后為懷河,貫穿懷柔區(qū),過史家口南入潮白河,懷河曾稱西大河、朝鯉河、七渡河。懷柔水庫建成后,改為懷河。懷河全長以最長支流懷九河上源計為80.9公里,懷柔境內(nèi)64公里;流域面積1042.6平方公里,懷柔境內(nèi)578.3平方公里,河床縱坡2.1-2.4/1000。修建懷柔水庫后,懷河下游仍負擔懷柔水庫的泄洪任務。
建設維修
初建過程
1958年2月下旬,懷柔水庫由河北省、北京市共同組織了施工指揮部。施工民工來自懷柔、順義、通縣、三河、香河、大廠、大興、因安、薊縣、平谷、密云等12個縣區(qū)的3477個農(nóng)業(yè)社,共63273人。此外參加施工勞動的還有工人455人,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5000人,學生1181人。
1958年2月18日決定修建懷柔水庫。3月9日,在大壩東溢洪道外側(cè)舉行了開工典禮。施工以民辦公助的形式,數(shù)萬民工,自帶手推車4.08萬輛,抬筐2.54萬付,锨鎬4.98萬把,馬車1023輛,大牲畜1943頭,葦席7.6萬領,繩子12.2萬公斤,國家每天每人只補助伙食費0.4元。所有民工100多天不換班,上壩的土石料,依靠人力手推車、馬車日夜奮戰(zhàn)來完成,碾壓工具僅1臺1.75噸的夯板機、66臺碾壓機,200個碌碡和少數(shù)拖拉機、推土機、石夯等。二座副壩由于工力不足,延至后期施工。其中3號副壩壩址,擔負著施丁導流任務,直到6月28日才開始斷流施工。當時正值雨季,至7月初,水庫水位迅漲,尚未完工的二號副壩尚不能抵御洪水,導流口距縣城只200米,縣城及下游村莊處于危險之中。廣大干部群眾奮戰(zhàn)一界晝夜,用4萬多條草袋在3號副壩處建起一道臨時攔洪壩,第一次抵御了建庫以來的洪水襲擊。進水閘、輸水隧洞分別于7月7日與7月15日完工,溢洪道與消力池下程至9月16日方告結(jié)束。此次修建工程共完成土石、混凝土等工程量約200萬立方米,總用工約600萬工日,實際投資約480萬元。施工中,涌現(xiàn)出許多動人的事跡。1958年6月26日,周恩來總理來施工現(xiàn)場視察,深入勞動大軍中慰問民工,并親筆題寫了“懷柔水庫”四個大字。1958年7月20日,大壩完工,舉行了落成典禮,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出席了大會,并為落成典禮剪彩。修建懷柔水庫,有釣魚臺、潘各臺、楊各長等8個村,576戶,2572口人遷移出庫區(qū)。
改建加固
1963年8月,國家水電部對懷柔水庫進行復核后認為:水庫應為二級水工建筑物,防洪標準六采用百年設汁、千年校核。原水文計算對上游水土保護效果估計偏高,設計洪水峰量值偏小,長副壩修建標準偏低,渡汛尚不安全。1963年北京市政府批準對水庫進行改建,由市政設計院設計,市水利工程總隊與懷柔縣、平谷縣共同組織施工。
改建工程內(nèi)容:擴建東溢洪道,新建西溢洪道。東溢洪道改建原溢洪曲面和消力池,新建下游側(cè)墻及防沖槽,整修原泄洪渠堤,啟閉機改裝為手動、電動兩用機,改建輸水洞進口段襯砌和隧洞進水塔與主壩間交通道,新建正常用閘門一扇。整修主壩原有壩頂及壩面護坡石,對右壩頭及壩基進行防滲處理,整修進水閘門等。
全部改建工程于1964年12月底基本結(jié)束,共完成石方開挖7.7萬立力米,土方34.39萬立方米,鋼筋混凝土2.56萬立方米,砌石2.37萬立方米,總用工62.77萬T日,投資約500萬元。
水庫主壩、副壩工程在1976年、1990年進行了兩次加高加固。1976年第一次加高時完成主壩加高1米,壩頂高程由65米加高到66米,防浪墻頂由66米加高到67.2米。二座副壩總加高2米。全部工程總用工12.1萬個工日,投資85萬元。這次加高后,如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超過65米高程時,仍需由1號副壩以北長約900米的長副壩丘陵地自然分洪,沿縣城東北泄入雁棲河。為徹底解決問題,經(jīng)國務院批準,1990年又進行了第二次主壩加高1米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