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長青水庫位于廣東省湛江廉江市西北部九洲江支流沙鏟河上游,因庫區(qū)跨長山、青平兩鎮(zhèn)得名。水庫是由嶺背下、仙人域2個水庫組成的大(二)型水利樞紐工程。合共集雨面積231.5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為1438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8450萬立方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fā)電及養(yǎng)魚等綜合利用。1958年8月動工,1959年11月建成。運行30多年后,于1992年進行了除險加固處理。加固處理20年后于2010年再次開始進行除險加固。
水庫淹沒耕地1.16萬畝,移民1.13萬人??偣こ藤M149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94萬元。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1987年有效灌溉面積14.45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面積達12.2萬畝。
水文氣象
長青水庫所在地屬于高丘陵區(qū),氣候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高氣溫37.6℃,最低3.1℃左右。多年平均氣溫22.8℃,多年平均降雨量1588mm,最大年降雨量2460mm,最小年降雨量652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382mm,多年平均徑流深820mm,多年平均最大風速15米 /秒。每年十月至來年四月中旬為旱季,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為雨季洪汛期,此時受臺風雨影響,降雨強度大,暴雨時程集中。
嶺背下水庫
嶺背下水庫建于九洲江支流沙鏟河上游的嶺背下村,集雨面積177.5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2450萬立方米,正常庫容7200萬立方米。
庫區(qū)主壩為均勻土質壩,壩頂高程50米,最大壩高23米,副壩8座,主、副壩總長525米。溢洪閘1座,最大泄洪量591立方米每秒。輸水涵1座,可放水30立方米每秒。江排節(jié)制閘1座,漿砌石壩長46米,通往仙人域水庫聯(lián)通渠長1500米。
仙人域水庫
仙人域水庫建于沙鏟河上游白馬嶺河的仙人域村,集雨面積5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30萬立方米。
庫區(qū)主壩1座,壩頂高程46米,最大壩高18.5米。溢洪道1座,泄洪量310立方米每秒,輸水涵管1座,設計輸水流量15立方米每秒。嶺背下和仙人域兩水庫于1958年9月同時動工,由受益的石頸、青平、營仔、車板、高橋等公社3萬多人施工,至1959年8月基本完成兩庫庫區(qū)工程。
水庫灌區(qū)
長青水庫受益區(qū)分高、低2個灌區(qū),以低灌區(qū)為主。低灌區(qū)于1961年8月動工,工程有總渠1條(長17公里),干渠6條(共長64公里),支渠33條,總長1159公里。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受益的6個公社全力以赴,全線動工,于1962年3月基本建成,當年灌溉農(nóng)田8萬畝。高灌區(qū)由江排水輪泵站提水灌溉,工程于1969年11月動工,1971年建成通水,設計灌溉面積2.65萬畝。高低兩灌區(qū)工程建筑物有渡槽28座,共長1529米,橋梁648座,隧洞1座,長220米,其他附屬建筑物2581座。
1971年8月,灌區(qū)工程擴建。總干渠填方渠段加高0.7米,使渠道輸水流量從1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5立方米每秒,干、支渠也相應擴大斷面。搞渠道混凝土鋪蓋防滲94公里,擴建工程歷時5年,完成后灌溉面積達到15.4萬畝。長青水庫工程共完成土方1921.5萬立方米,挖石方9.02萬立方米,砌石8.5萬立方米,混凝土3.18萬立方米,使用工程費259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496萬元,群眾自籌1102萬元。
水庫加固
1965年9月對嶺背下,仙人域兩水庫溢洪道和主壩進行加固。溢洪道陡坡覆蓋一層20厘米鋼筋混凝土,閘門由旋倒式木閘門改為鋼筋混凝土閘門,選用一機一閘開關。嶺背下水庫主壩在外坡一級平臺以下加大壩坡2.6米,壩體加沙和卵石3米,新建反濾體工程。
電站泵站
1967年10月興建江排水輪泵站,提水流量3.6立方米每秒,向高干渠輸水,泵站于1968年6月建成放水。 從1973年9月起,在庫區(qū)先后興建水電站3座,裝機11臺,總容量1020千瓦。
水庫管理
長青水庫設立工程管理局,由廉江縣管理,灌區(qū)設4個管理所,實行管理崗位責任制,把工程養(yǎng)護、維修和管水任務落實到站到人。1983年進一步實行承包責任制。長青水庫有養(yǎng)魚水面1.46萬畝,年產(chǎn)鮮魚4~5萬市斤,最高7.49萬市斤。1962年開發(fā)水庫周圍荒山荒地辦水果場,后因經(jīng)營不善而停辦。1973年由縣政府建設為長青水果場,成為廉江縣紅橙生產(chǎn)基地。水庫管理局因綜合經(jīng)營效益低,收入少,經(jīng)費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