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樓重檐飛翼,典雅古樸。樓周圍亭閣、長廊、假山、花臺,疏密相間,錯落有致。湖中有池,島中有堤,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藝術風格。樓四周短墻曲欄圍繞,四面長堤回環(huán),入口處為清暉堂,門外北側墻上嵌有“煙雨樓”石碑。堂后和煙雨樓正樓東南側各有一座乾隆帝題詩的“御碑亭”。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榭”,右為“菰云簃”。走廊右有寶梅亭,內(nèi)有清代名將彭玉麟畫的梅花碑兩塊。煙雨樓正樓高約20米,面積640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氣勢非凡。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lián):“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币酁槎匚渌鶗?。樓中還有許多石刻,其中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的題刻,元代吳鎮(zhèn)竹畫刻石,近代吳昌碩所書的墓志銘碑刻等較為著名。煙雨樓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回廊曲徑相連,玲瓏精致,各具情趣。登煙雨樓望南湖景色,別有情趣。夏日倚欄遠眺,湖中接天蓮葉無窮碧;春天細雨霏霏,湖面上下煙雨朦朧,景色全在煙霧之中。
煙雨樓入口處為“清暉堂”,門東北向,北墻嵌有石碑,刻“煙雨樓”三大字,為清順治年間冀應龍所書。入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謝”,右為“菰云(上竹下移)”,現(xiàn)均為接待室。菰云(上竹下移)右為觀音閣,三楹二層,晚清建筑風格,系1987年重建。清暉堂后為。
“御碑亭”,中豎石碑,刻有乾隆游南湖題詩的手跡。經(jīng)御碑亭進內(nèi)即至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筑面積640余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lián):“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币酁槎匚渌鶗?,書體端正勁挺,堪稱—代楷模。樓上下均有回廊環(huán)通,登樓憑欄遠眺,田園湖光盡在眼底。煙雨樓前是開闊的平臺,有兩棵古銀杏樹參天挺立。臺外欄桿下有“釣鰲磯”刻石。平臺東南側,即乾隆游南湖的另一處“御碑亭”。煙雨樓后,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回顧曲徑相連,玲瓏精致,各具情趣。
“寶梅亭”北原為“亦方壺”,1959年移建湖濱渡口,壁上有清人許瑤光所書“嘉禾八景(附圖)”碑(1990年又移回煙雨樓園中),1990年在渡口北側興建南湖革命紀念館,“亦方壺”被拆。寶梅亭內(nèi)陳列有元吳鎮(zhèn)風竹刻石,清彭玉麟梅花碑。亭外堤岸,垂柳翠竹掩映朱增,墻上砌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所書“魚樂國”碑。
自寶梅亭前行,依次為“來許亭”、“鑒亭”。來許亭建于清同治十二(1873),現(xiàn)亭內(nèi)懸掛沈定一所書“民國元年孫中山先生來游于此”。鑒亭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壁上有許瑤光作鑒亭銘石刻,現(xiàn)亭內(nèi)陳列有吳昌碩歷書“畫家蒲華墓志銘”碑刻及道光二十八年(1848)清政府禁止香港工人罷工碑等石刻。亭后壁立有米(fu)碑,傳為米(fu)真跡。此外,在園內(nèi)還有宋代蘇軾為李方叔所書“馬券”帖石刻,南宋岳坷的“洗鶴盆”,及從古北口運來的硅化木等文物,均保存完好。
出鑒亭為一紫藤架,枝干虬曲,綠蔭覆地。由此出園側門下石階,即至長堤西部。堤外一水泥船塢,其上作水上餐廳。循堤左行,有荷花池,池湖相連處,小橋輕架,是為萬福橋。橋東南邊停泊著革命紀念船。長堤集園林內(nèi)外景于一體,紅船、荷池、釣鰲礬、煙雨樓,層次豐富,風光優(yōu)美。
全年8:00-17:00
建議時長約20-30分鐘
包含在南湖景區(qū)湖心島門票內(nèi),通用于南湖景區(qū)湖心島門票。
景點附近的公共交通站點
90路-南湖景區(qū)(會景園)站,步行1.1公里到達。
36路-景湖路紡工路站,步行1.2公里到達。
81路-南南湖景區(qū)(會景園)站,步行1.1公里到達。
27路-中山東路禾興南路站,步行1.6公里到達。
281路-中山東路環(huán)城東路站,步行1.3公里到達。
從當?shù)貦C場/車站出發(fā)去景點
1、嘉善南站:高鐵南站上車,乘坐[嘉善122路]到[嘉善客運中心(西)站]下;轉[150路]到[嘉興火車站北廣場站]下,步行1.4公里可達。
2、嘉興南站:高鐵嘉興南站上車,乘坐[游8路]到[南湖景區(qū)(會景園)站]下,步行1.0公里可達。
3、桐鄉(xiāng)站:桐鄉(xiāng)高鐵站上車,乘坐[桐鄉(xiāng)k281路]到[世紀大道為民路口站]下;轉[K190路]到[嘉興國際會展中心臨時樞紐站]下;轉[36路]到[景湖路紡工路站]下,步行1.2公里可達。
4、嘉興站:嘉興火車站南廣場東站上車,乘坐[5路]到[景湖路紡工路站]下,步行1.2公里可達。
五代后晉時(940年前后),吳越國廣陵王錢元鐐在南湖畔建樓舍為“登眺之所”,其時并無“煙雨樓”之名。據(jù)《至元嘉禾志》載,煙雨樓三字始見于南宋吳潛《水調(diào)歌頭·題煙雨樓》詞。湖畔的煙雨樓雖幾易其主,選經(jīng)興廢,但一直是觀賞湖光的佳處。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興知府趙瀛在湖心島上建煙雨樓,從此樓在湖中。后幾度修葺,至明末樓毀,清初再建。主樓坐南朝北,面對城垣。到乾隆帝南巡時,煙雨樓改建為南向而北負城郭。
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煙雨樓,一再賦詩,備致贊賞,曾親畫煙雨樓圖。刻石置于樓中,并照此樓的樣式在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青蓮島上仿建一所樓閣,亦名煙雨樓。
清同治初年,煙雨樓又毀于戰(zhàn)火,直到民國7年(1918)才重建主樓,形成格局。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煙雨樓被日寇強占作“華中鐵道公司”食堂,抗戰(zhàn)勝利后才恢復開放。
建國后,黨和人民政府多次大力修葺,古老園林煥發(fā)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