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是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莖鈍四棱形或近圓柱形,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伏毛,毛扁平邊緣流蘇狀。葉片堅紙質(zhì),卵形或廣卵形,頂端急尖,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長4-10厘米,寬2-6厘米,全緣,7基出脈,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脈隆起,被鱗片狀糙伏毛,側脈隆起,密被長柔毛;葉柄長5-15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
傘房花序生于分枝頂端,近頭狀,有花3-5朵,稀單生,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梗長3-20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花萼長約2.2厘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及長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寬,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漸尖,具細尖頭,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長3-4厘米,頂端圓形,密被緣毛;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長,彎曲,末端2深裂,短者藥隔不伸延,藥室基部具1對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頂端具1圈剛毛。
蒴果壇狀球形,與宿存萼貼生,長1-1.5厘米,直徑8-12毫米,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于肉質(zhì)胎座內(nèi)。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于海拔約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開朗的灌草叢中,是酸性土常見的植物。印度支那也有。產(chǎn)中國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南部沿海島嶼。
野牡丹采用種子繁殖方式。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將種子混攔草木灰或細土,均勻地撒播于苗床上,覆蓋細土2厘米,然后蓋草、澆水。每1h㎡播種量22.5~30kg,氣溫在25℃以上時,2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蓋草。苗高15厘米左右,按行株距40厘米×40厘米開穴,每穴栽3株。
是利用牡丹枝條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種方法,屬無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將扦插的枝條先剪下,脫離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質(zhì)內(nèi)使之生根,成為新株。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條,要選擇由牡丹根部發(fā)出的當年生土芽枝,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時,選擇莖干充實,頂芽飽滿而無病蟲害的枝條作穗,長10-18厘米。牡丹的根為肉質(zhì)根,喜高燥、忌潮濕、耐干旱。因此,育苗床應選擇通風向陽處,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時,插完一畦澆灌一畦,一次澆透。
野牡丹是美麗的觀花植物,可孤植或片植、或叢植布置園林。野牡丹花朵由五片花瓣組成,花色為玫瑰紅色或粉紅色,在陽光下閃閃動人,令人驚艷。它的花苞陸續(xù)開放,花期可達全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另外,野牡丹植株的形態(tài)甚佳,照顧管理也比較容易,在園林綠化中逐漸被推廣利用,適合在花壇綠化種植或盆栽。
根、葉:甘、酸、澀,平。清熱利濕,消腫止痛,散瘀止血。用于消化不良,泄瀉,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脫疽。 葉:用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