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喬木,高可達25米;樹皮灰色,平滑;小柱圓柱形,無毛或微被糠批狀毛。葉革質,矩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披針形,甚大,長10-25厘米,寬6-12厘米,頂端鈍形或短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兩面均無毛,側脈9-17對,在葉緣彎拱連接;葉柄長6-15毫米,粗壯?;ǖt色或紫色,直徑5厘米,頂生圓錐花序長15-25厘米,有時可達46厘米;花梗長1-1.5厘米,花軸、花梗及花萼外面均被黃褐色糠粃狀的密氈毛;花萼有棱12條,被糠粃狀毛,長約13毫米,6裂,裂片三角形,反曲,內面無毛,附屬體鱗片狀;花瓣6,近圓形至矩圓狀倒卵形,長2.5-3.5厘米,幾不皺縮,有短爪,長約5毫米;雄蕊多數,達100-200;子房球形,4-6室,無毛,花柱長2-3厘米。蒴果球形至倒卵狀矩圓形,長2-3.8厘米,直徑約2厘米,褐灰色,6裂;種子多數,長10-15毫米?;ㄆ?-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huán)境
大花紫薇喜溫暖濕潤,喜陽光而稍耐陰,喜生于石灰質土壤。
廣東、廣西及福建有栽培。分布于斯里蘭卡、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及菲律賓。
大花紫薇的樹皮及葉可作瀉藥;種子具有麻醉性;根含單寧,可作收斂劑。
藥理:經觀察多種植物提取物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攝取口葡萄糖的作用后發(fā)現(xiàn),大葉紫薇為促進攝取的植物之一。從中分離到可樂蘇酸及馬斯里酸兩種三萜類化合物,前者為葡萄糖轉運的促進物,因此具有降血糖活性。
藥用部位:以根及花入藥。
采收加工:根:秋、冬季采挖,洗凈,切片,晾干。葉: 夏、秋季采摘,晾干。
功能:斂瘡,解毒,涼血止血;根用于癰瘡腫毒;樹皮、葉作瀉藥;種子具有麻醉作用。大花紫薇葉有降血糖、抗氧化和抗真菌的活性,而其主要的活性為降血糖活性。
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或煎水洗。有降血糖、抗氧化和抗真菌的活性,而其主要的活性為降血糖活性。
主治用法:癰瘡腫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敷;
化學成分:大花紫薇葉石油醚部位經硅膠和Sephadex LH-20柱層析,分離得到10個化合物。分別為:①熊果酸 (ursolic acid)、②2α-羥基熊果酸 (corosolic acid)、③2α-羥基白樺脂酸 (alphitolic acid)、④積雪草酸 (asiatic acid)、⑤β-谷甾醇 (β-sitosterol)、⑥正三十二醇 (dotriacontanol)、⑦胡蘿卜苷 (daucosterol)、⑧蒲公英甾醇乙酸酯 (taraxasterol acetate)、⑨β-谷甾醇乙酸酯 (β-sitosterol acetate)、⑩(2α,3β)-烏索-12-烯-2,3,28-三醇[(2α,3β)-urs-12-ene-2,3,28-triol)]。
常用于家具、舟車、橋梁、電桿、枕木及建筑等,也作水中用材,其木材經濟價值據云可與袖木相比;
花色艷麗,花期長久??稍诟黝悎@林綠地中種植。也可用于街道綠化和盆栽觀賞。
花大,美麗,常栽培庭園供觀賞;木材堅硬,耐腐力強,色紅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