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誠布公(拼音:kāi chéng bù gōng)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guān)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開誠布公”的原義是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評》)
后人據(jù)此概括出成語“開誠布公”。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深得皇帝劉備的信任。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一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的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
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經(jīng)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粗氐囊晃粚④姡诠ゴ虿芪簳r當前鋒。因為違反節(jié)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guī)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
諸葛亮自己也為失守街亭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很難得的舉動。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chǎn)業(yè)留給后代。
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出山。劉備生前,諸葛亮輔佐劉備成就大業(yè);劉備死后,諸葛亮受先主遺命,輔佐劉禪,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終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從故事中可以看出人們在與別人交往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誠。一個人如果經(jīng)常欺騙別人,那他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友情。只有在交往中真誠地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給對方,就同樣能夠獲得別人對你的真誠。
“開誠布公”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宰相以其開誠布公之歲月,弊弊焉于調(diào)遣科降之間?!?/p>
清王韜《平賊議》:“有良有司至,必能篤摯惻怛,開誠布公,與民相見以天?!?/p>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四回:“上頭的公事是叫地方官時時接見商人,與商人開誠布公,聯(lián)絡(luò)一氣?!?/p>
開誠布公—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是推己赤心,置于他人之腹,比喻以至誠待人;“推心置腹”和“開誠布公”都有以誠待人的意思?!巴菩闹酶埂敝赜凇氨戆住?,用來形容兩人很深的交情,反映內(nèi)心態(tài)度或行為;“開誠布公”著重于內(nèi)心的表露,形容坦白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