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可掬(拼音:xiào róng kě j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笑容可掬指滿臉堆笑,仿佛可以用手捧??;比喻內(nèi)心的喜悅自然地流露于外。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笑容可掬”。
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揮軍打下祁山,準備一舉攻滅曹魏。魏明帝曹叡立刻派張郃帶領(lǐng)五萬人馬趕到祁山去抵抗,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zhàn)。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馬謖、王平帶領(lǐng)一支人馬去占領(lǐng)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作為據(jù)點。
張郃率領(lǐng)魏軍趕到街亭,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筑好營壘,把馬謖扎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接著,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由于山上斷了水,蜀軍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fā)起總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由于馬謖用兵不當(dāng),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jù)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
不多時間,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帶領(lǐng)15萬兵馬,殺奔西城而來。這時,西城只有5000名士兵,而且其中一半已派出搬運糧草,情況十分危急。
諸葛亮眼見大兵壓城,既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更是下策,他決定使用“空城計”,下令將城頭上的軍旗全部收起來,諸將各自守住自己的崗位,不得有絲毫慌張,違令者立斬。
接著,他又下令大開城門,找了幾十個老兵化裝成老百姓,在城門口的街道上灑掃,不得流露出慌亂的神色。然后來到城門樓上端坐,焚香撫琴,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司馬懿率領(lǐng)大軍來到西城下,只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燒著香,彈著琴,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兩個童子伺候在兩旁;城門內(nèi)外,有十?dāng)?shù)個百姓正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又細聽琴聲,琴聲中充滿了自信,毫無驚慌之音,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便不敢攻城,立即下令退兵。諸葛亮見司馬懿退去,深深松了一口氣,立即帶著人馬從容撤離了西城,這就是有名的“空城計”。
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即使近在爬尺也有如遠在天涯。但是微笑卻是一件有效縮短彼此之間距離的殺手锏。一切接觸交往下去,都將有笑容而拉開序幕。同時,一個人的笑容在大難臨頭時刻也具有強大的鎮(zhèn)定和安撫民心的作用。相由心生,一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怎樣的,沉默不語的表情,這會讓人對寂靜背后的想法猜測有多個答案。但是如果是真誠、從容的微笑再加上簡單扼要的只言片語,人們便都可確認其人內(nèi)心世界也是真誠、從容的。
“笑容可掬”指滿臉堆笑,仿佛可以用手捧??;比喻內(nèi)心的喜悅自然地流露于外。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四回:“那婦人笑容可掬,滿口兒叫:‘叔叔,怎地魚和肉也不吃一塊兒?’”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七回:“只見那三旬的連忙執(zhí)壺,滿斟了一杯,笑容可掬,捧至白五爺跟前?!?/p>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七回:“方六老爺笑容可掬,同他站在一處,伏在欄桿上看執(zh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