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拼音:wúkě nàihé)是一則來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guān)典故最早見于《莊子·人間世》。
“無可奈何”指事已如此,想挽回已無能為力(奈何:怎么辦,指沒有辦法)。該成語在句中常作定語、謂語、狀語,也作賓語。
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人間世》)
成語“無可奈何”由句中的“不可奈何”演化而來。
范雎當(dāng)上了秦國的宰相,當(dāng)年曾經(jīng)救助過他的王稽,官職原封未動,因此王稽有些不大滿意。有一天,王稽去找范雎說:“我以為人世間的事情,不可知道的有三件:一是皇帝不知哪天忽然駕崩歸山,二是您不知什么時候離開人世,三是我自己不知哪天死在山溝里。人世間還有無可奈何的事情三件:皇帝死了,他雖然恨臣子也無可奈何了;您離開人世,君恨于臣也無可奈何;我死在山溝里,群恨于臣也是無可奈何了。”
范雎聽了王稽的話,心里很不痛快,便到秦昭王那里去說:“陛下,王稽是有大功勞的臣子呀,若不是他的庇護(hù),我來不到秦國;若不是您的圣賢,我也不會當(dāng)上宰相。今天我做了宰相,而王稽卻不見提升官職,我心里過意不去呀。
“好吧,那就提王稽為河?xùn)|郡守吧!”秦昭王滿足了他的要求。原來范雎本是魏國人,先在魏中大夫順賈家里做門客,后來順賈懷疑他暗中勾結(jié)齊國,將他打得半死,扔進(jìn)廁所里,他逃命后改名為張祿隱藏起來。正巧秦昭王派王稽到魏國訪尋賢人名士,有人將范雎推薦給他。王稽夜里與范雎談得很投機(jī),便約他到秦國去,范雎高興地答應(yīng)了。
王稽和范雎乘車進(jìn)入秦國,走到湖縣的時候,碰上秦相國穰侯的車馬。
范雎?lián)牡卣f:“我聽說穰侯是很專權(quán)的,反對接納別國的賓客,如果知道我來了,他會不肯放過的,我還是藏在車?yán)锇?!?/p>
穰侯果然把車馬停下來,問王稽:“你這次去魏國有何收獲?有沒有帶來賓客呀?他們是只會亂人耳目,毫無益處呀!”
王稽恭敬地回答:“哦,我什么人也沒有帶回來,您說得對……”
穰侯走遠(yuǎn)了。范雎跳下車子,對王稽說:“我看穰侯這個人很狡猾,一會兒定回來檢查車子,我還是躲開走吧!”
果然不出范雎所料,穰侯走出很長的路,突然折回來搜索王稽的車子。他沒有查出人來,才放心離去。范雎在王稽的保護(hù)下,安全地進(jìn)了咸陽城,接著拜見了秦昭王,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后來做了秦國的宰相。
王稽將范雎請來秦國,是有功勞的,所以他才向范雎說了那番話。(故事根據(jù)《史記·范雎列傳》節(jié)選改編)
“無可奈何”是瀕臨絕境、失去希望的消極悲觀心態(tài)。但凡至此,局勢事態(tài)已無可挽回。殊不知也有絕處逢生之說,所以說,哪怕是真的到了無望的地步,也不能放棄,不能絕望,也要死馬當(dāng)作活馬醫(yī),也許奇跡就有可能發(fā)生在你身上,況且有一線希望,更是要嘗試一下,尤其是要善于求援,因為在自己看來是束手無策,但在他人看來卻能另辟蹊徑。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過好每一天,是人生最重要的生存法寶。
“無可奈何”意指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可想??杀硎咀约簺]有辦法,也可表示對別人沒有辦法;常作定語、謂語、狀語;中性。常作“覺得”一類動詞的賓語。
西漢·劉向編《戰(zhàn)國策·燕策三》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列傳》:“范雎既相,王稽謂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無可奈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則事之不可知者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于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p>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回:“大哥同楊太守來拿我,實是一毫不知,既被他連累,也無可奈何了?!?/p>
陳沖《小廠來了個大學(xué)生》:“那口氣是平淡的,全然無所謂的,聽不出有絲毫怨氣,連無可奈何的情緒也沒有?!?/p>
無可奈何—迫不得己
兩者都含有“沒有辦法”的意思。區(qū)別在于:“迫不得已”有個“迫”字,強(qiáng)調(diào)“出于逼迫”的意思;“無可奈何”沒有這個意思?!盁o可奈何”可用于自己,也可用于別人(表示“對別人沒有辦法”);“迫不得已”只用于自己?!盁o可奈何”常跟與情感、心理活動有關(guān)的詞語搭配,如“無可奈何的悲戚”“無可奈何的苦笑”“覺得無可奈何”;“迫不得己”罕見?!盁o可奈何”可用于兼語句,如“他那油腔滑調(diào)的樣子,使我無可奈何”;“迫不得已”不宜用于兼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