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寺牡丹》是唐代詩人元稹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西明寺牡丹》作者:元稹
花向琉璃地上生,
光風炫轉(zhuǎn)紫云英。
自從天女盤中見,
直至今朝眼更明。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大臣、詩人、文學(xué)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孫,比部郎中元寬之子,母為滎陽鄭氏。
唐代詩人元稹著有《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zhuǎn)紫云英。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
牡丹是百花之王,素有國色天香的美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群花品中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牡丹為花王”。作為花王的牡丹,象征著富貴吉祥。從盛唐以來,東西兩京豪門顯貴培植賞玩牡丹蔚然成風。而作為一種社會風尚,文人騷客更免不了要進行一番歌詠贊頌了。
這首《西明寺牡丹》是唐代詩人元稹在西京時所作。西明寺是唐代長安賞牡丹的地方,白居易也曾寫過《西明寺牡丹花時憶元九》、《重題西明寺牡丹》等詩,可見白居易和元稹都喜到西明寺賞玩牡丹。描寫牡丹的詩文很多,但各有特色,佳作佳句甚多。元稹的這首牡丹詩又全不同于旁人,在這首詩中,元稹另辟蹊徑,一掃脂粉氣和富貴氣,也沒有出現(xiàn)牡丹的題字,沒有淺露的感覺;也沒有從牡丹的神態(tài)、姿色等方面去描寫,而是把牡丹放到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描寫——月光下的牡丹更另有一種風情韻味。
“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風炫轉(zhuǎn)紫云英。”詩人運用視覺藝術(shù)的效果,渲染了一種朦朧的詩歌意境。
琉璃,漢書作流離,言其流光陸離也。紫云英即指牡丹花。這兩句是說在月光下,牡丹花好像是從光怪陸離的地上生長起來,在明亮的風光中搖拂。因為是在月光下賞牡丹,所以各色的牡丹花隨著清風吹動,在地上留下斑駁陸離的影子。這里“光風炫轉(zhuǎn)”造成一種朦朧迷離的氛圍,那牡丹花在淡淡的月光的照射下,隨著清風微拂,搖曳著,晃動著,耀人眼目。
“自從天女盤中見,直至今朝眼更明。”這兩句明寫天上的神女,而實際上詩人的真正用意卻是要反襯牡丹之美。盤,是指月亮,即一盤明月。意謂明月中的仙女我都見過了,那是夠美的,但與光色下的牡丹花相比,還是牡丹花要光艷明媚得多。這當然是詩人的夸張。
對于牡丹的“天香國色”、芳姿艷質(zhì),已有很多描述,元稹沒有將牡丹的天生麗質(zhì)淺露地描繪出來,而是用“天女盤中見”來反襯牡丹花的濃香艷質(zhì)。天上的仙女自然是非人間美女所能比,然而和今朝眼前的紫云英相比卻不免黯然失色,那紫云英使人見之頓覺眼前生輝,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詩人在此運用反襯的手法,恰到好處地把花王之美表現(xiàn)出來,言有盡而意無窮,取得了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