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紅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H.Y.Chen)是豆科紅豆屬植物,灌木或喬木,高約3-10米;樹皮灰褐色,不裂。老枝圓柱形,紫褐色,近光滑,小枝密被淺褐色短柔毛;裸芽,密被黃褐色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近對生,長12-16厘米,葉柄長2.2-3.2厘米,葉軸長6.5-7.8厘米?;ㄐ蝽斏?。莢果有梗,近菱形或長橢圓形。果瓣厚革質或木質,黑褐色或黑色。有種子3-4粒;種子長2.2厘米,寬6-8毫米,種皮紅色,堅硬,微有光澤,種臍長3-3.5毫米,位于短軸一端。
分布于中國廣西(南部和東部)、貴州(東南部)、福建和廣東,呈島嶼狀分布。生長于密林中。
邊材淺黃褐色,心材深紫紅色至紫黑色,紋理通直,材質堅重,有光澤,為優(yōu)良珍貴用材,是制高級家具及美術工藝品的優(yōu)良材料;根可入藥。
2021年9月,小葉紅豆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
小葉紅豆生長在海拔600-800米的山坡、坡腳、林中。天然群落分布區(qū)位于亞熱帶溫暖季風氣候區(qū),以山地、低山、中低山為主。主要在海拔700-900米的南哨鄉(xiāng)九虎大山,生長在常綠闊葉林及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中。分布區(qū)水熱條件優(yōu)越,年均降雨量為1220.5毫米,相對濕度為78-84%,土壤為山地黃壤。
對土壤要求不苛,適生在酸性或微酸性的紅壤或紅黃壤,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環(huán)境生長良好。種子外皮堅硬,不易吸水發(fā)芽。林下天然更新較差,但根系萌蘗力強,伐根上能迅速長出萌條。
分布于中國廣西(南部和東部)、貴州(東南部)、福建和廣東,呈島嶼狀分布。
2021年3月10日,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南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副處長、兩江峽谷管理處資源冷杉科研團隊負責人陶志勝在公園境內一處海拔650米左右的闊葉林中開展植物調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10余株零星分布的小葉紅豆。其中最大的一株小葉紅豆胸徑45厘米,高約25米,冠幅達300余平方米。
2023年6月5日,戴云山保護區(qū)新一輪生物資源本底調查項目正式啟動,截至2023年9月,已發(fā)現(xiàn)新記錄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小葉紅豆。
灌木或喬木,高約3-10米;樹皮灰褐色,不裂。老枝圓柱形,紫褐色,近光滑,小枝密被淺褐色短柔毛;裸芽,密被黃褐色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近對生,長12-16厘米,葉柄長2.2-3.2厘米,葉軸長6.5-7.8厘米,密被黃褐色柔毛,葉軸在最上部一對小葉處延長5-7毫米生頂小葉;小葉5-7(-8)對,紙質,橢圓形,長(1.5-)2-4厘米,寬1-1.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上在欖綠色,無毛或疏被柔毛,下面蒼白色,多少貼生短柔毛,中脈具黃色密毛,側脈5-7對,纖細,下面隆起,邊緣不明顯弧曲不相連接,細脈網(wǎng)狀;小葉柄長1.5-2毫米,密被黃褐色柔毛。
花序頂生。莢果有梗,近菱形或長橢圓形,長5-6厘米,寬2-3厘米,壓扁,頂端有小尖頭,果瓣厚革質或木質,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澤,內壁有橫隔膜,有種子3-4粒;種子長2.2厘米,寬6-8毫米,種皮紅色,堅硬,微有光澤,種臍長3-3.5毫米,位于短軸一端。
造林地以選擇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平緩、士層深厚肥沃、濕潤的半陽坡或陽坡或房前屋后、園邊為宜。
細致整地,林地清理后,采用穴狀整地,規(guī)格為寬60厘米×深50厘米,密度為2米×2米。整地挖穴時間為上年的12月底前完成,挖穴時表土、心士分開堆放在穴的兩邊。在種植前1個月回填穴士,先回表士后回心士并高出地面10-15厘米待種。
容器苗造林一般不受季節(jié)限制。但以2月份造林樹當年生長時間長,太遲影響當年高生長。種植時在穴的中間挖個小坑略大于容器袋,先撕去容器袋薄膜小心把苗置于坑的中間覆士,踩緊泥士。深淺以苗木的雪養(yǎng)士面稍低地面1厘米為宜。
造林后3年內每年草撫育施肥2次。鏟草時間在6月中旬、9月下旬。擴穴松士施肥于3月初、10月中句進行。在幼樹生長階段,要及時抹除、剪掉腋芽、側枝減少活節(jié),要在幼樹蔸邊插根竹條扶正綁直,培育優(yōu)良通直的干形。
小葉紅豆果實成熟期為10-11月,成熟時果莢易開裂,紅色的種子自行脫出,宜在豆莢未開裂前及時采種。采回后,放在通風干爽的地方晾干,待種子脫出后收集晾干備用。種子千粒重150-180克,每千克種子5500-6600粒,發(fā)芽率60%。
苗圃地宜選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放基肥耙勻作床。種子外皮堅硬,不易吸收水分,播種前應用熱水浸種催芽處理。采用條點播,條距25厘米,播后覆土1-1.5厘米,并蓋草。每畝用種量5-6千克。播后約一個月種子發(fā)芽出土,及時揭草,并加強水肥管理。一年生苗高達60-70厘米,可出圃定植,每畝產(chǎn)苗1.5萬株左右。也可采用容器育苗。小葉紅豆側根不發(fā)達,起苗時不要傷損根系,并適當修剪側枝和葉。
小葉紅豆為珍貴特種用材樹種之一,常綠喬木,樹高15-20米,胸徑30-60厘米,心材大,紫紅色,群眾稱之為“紫檀木”,極為珍視。木材堅重,容重0.823克/立方厘米,木材紋理直,結構均勻,耐腐性強,色澤艷麗,可與進口的紫檀木相媲美,為制造高級家具、樂器和工藝品的特種珍貴用材。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一級。
1.種群內遺傳多樣性低。分布地域種群個體致過低,嚴重影響繩子交配與種子發(fā)育,形成極度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屬于衰退型種群,表現(xiàn)出瀕危物種的特征。
2.小葉紅豆種皮質硬、緊密、脆,不易透水,休眠期長等特性導致發(fā)芽率極度低下,形成種子生產(chǎn)力低下
3.生境片段化化較為嚴重。小葉紅豆種群空間分布格局屬于隨機分布型,自然狀態(tài)下隨機分布于林分中,對種群發(fā)展乃至物種生存都不利。
4.人為活動的破壞。精美木材的需求、森林砍伐、城市化建設、士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所引起的生境喪失和片段化也是導致物種瀕危的主要原因之一。
5.由于長期的掠奪性采伐,小葉紅豆已成為數(shù)量稀少,屬于滅絕的物種,在原有文獻記載的很多分布點幾乎找不到活植物體,因而對其保護已迫在眉睫。
就地保護:對現(xiàn)有小葉紅豆野生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是最為有效的保護措施。
異地保護:開展播種、扦插、嫁接、組織培養(yǎng)等殖技術研究和人工林培育技術研究,建立異地保存林,進一步實施小葉紅豆的規(guī)?;N植和產(chǎn)業(yè)化基地建設。
歸化自然:在實行就地保護和人工培育的基礎上,將人工培育的小葉紅豆個體移植到其原有的生境中,讓其歸化至自然環(huán)境中,并正常發(fā)育、產(chǎn)生后代,擴大自然種群的規(guī)模。
加強公眾教育,提升保護意識:野生植物的保護和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也是一項公眾性的工作,通過宣傳普法,減少人為破壞,對小葉紅豆的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023年1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qū)茫蕩山自然保護區(qū)工作人員在例行野生植物監(jiān)測過程中,在保護區(qū)內和周邊發(fā)現(xiàn)兩個野生小葉紅豆群落。據(jù)現(xiàn)場統(tǒng)計顯示,其中一個群落有60余株,最大胸徑達14.2厘米,高度9.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