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竹筍原產地廣西柳州及南寧,分布于柳州、來賓,在廣東、江西等地也有廣泛分布。
1、西牛麻竹筍
西牛麻竹筍,廣東省英德市特產,因主產于該市西牛鎮(zhèn)而得名,具有鮮嫩、爽口、筍味香濃的特色,享譽廣東省內外,具有“蔬中第一珍”的美譽。
2、紫荊山麻筍
廣西桂平市紫荊鎮(zhèn)歷來有種植筍的傳統(tǒng),因為當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產出的竹筍具有色白肉嫩、味道好、品質高的特點。
3、分宜野山麻竹筍
分宜野山麻竹筍產自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宜縣,野山麻竹筍自古視為“菜中極品”,主供熟食,食用方法很多,可炒食、煮食、燉食、蒸食、腌食,也可制成干品食用。
麻竹筍一般頭比較大、尾尖尖的圓錐體。它們的外殼呈黃褐色,表面布滿了細細的絨毛,仿佛披上了一件柔軟的外衣。剝開外殼,露出里面的嫩肉,色澤鮮嫩,晶瑩剔透。這些嫩肉猶如一根根翠綠的絲帶,纏繞在一起,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
麻竹筍常見于河流兩岸、村邊路旁,引種至廣西南部;適生于南方亞熱帶季風氣候,喜深厚、肥沃、疏松、濕潤的壤土和沙壤土,要求年平均氣溫20℃,繁殖方式可母竹移植、栽培種植。
選擇石山地區(qū)土層較厚、濕潤的壤土或砂壤土作造林地,如山坡中下部、房前屋后等,冬季挖好種植穴,穴的規(guī)格應根據石山區(qū)土壤分布、厚度等實際情況而定,通常要求長50厘米、寬50厘米、深30厘米,造林前下足基肥,常用廄肥、綠肥等,每穴施20-30千克,若再混合復混肥1千克、磷肥1千克,可促進母竹早生根,早發(fā)筍,造林效果更好。基肥必須與土拌勻,才可定植。
1、除草松土
新造幼林當年和第2年,竹林尚未郁閉,林內雜草容易生長,每年要除草松土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種于洼地的竹林可全面松土,種植于石山中下坡的可坎狀進行;成林后每年6-10月鋤草,將鋤倒的雜草鋪在竹叢基部,既呵遮蔭保濕,腐爛后又可作肥料用。成林深翻松土1-2年1次,時間在12月至翌年2月,松土既可改良土壤,又可防止害蟲在土里越冬。松土深度15-20厘米。
2、抗旱
石山區(qū)土層厚薄不一,保水性差,土壤較土山更易干旱。為促進竹叢發(fā)筍,有條件的地方,在雨季未到前,每1-2周淋水1次。在6-10月,出筍季節(jié),若遇6-7天不下雨,應及時淋水,保持土壤濕潤。
3、施肥
麻竹筍生長快,產量高,吸收土壤養(yǎng)分多,要通過施肥及時補充營養(yǎng)物質,才能保證竹林正常生長。速效性化肥在5-10月出筍期施放。依據少量多次的原則,幼林每年可施4-8次,每30-45天施1次,根據林地土壤肥瘠、竹叢大小和竹材采伐量,每次每叢施尿素或碳氨0.1-0.3千克。筍用成林施肥可結合采筍作業(yè),每次在采筍留下的筍穴內施尿素或碳氨0.1千克,既可及時補充竹叢消耗的養(yǎng)分,又不因為一次施肥過多,竹叢吸收不完而造成浪費。材用成林若不采筍,也應每年施肥1-2次。出筍期施肥對增加筍產量和提高竹材質量非常重要,要特別注意與水灌溉或降水相結合,如果土壤干燥,竹子吸收養(yǎng)分能力降低,施肥效果無法發(fā)揮。施放農家肥可以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環(huán)境,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在石山區(qū)應大力提倡。冬季結合松土工作施放農家肥,每叢20-30千克。施肥時距竹叢30cm開環(huán)狀溝,施肥后蓋土。
4、扒曬與培土
在石山區(qū)洼地、平緩坡地種植的筍用林,每年3-4月,將在竹叢蔸部周圍的泥土扒開,露出筍芽,曝曬15-20天,以提高溫度,促進筍芽早萌動,同時也便于施肥。4-5月,重新培土。培土能保持竹筍幼嫩,延長竹筍細胞分蘗時期,竹筍個體增大,從而提高筍材產量和質量。
5、覆蓋促筍
結合撫育,將雜草、竹葉等覆于竹叢根莖部。有條件的地方,也可在秋冬季節(jié)覆蓋厚20-30厘米的玉米秸稈、碎稻草等易腐爛發(fā)酵的有機物質,通過增溫保濕促進竹鞭多發(fā)筍、早出筍。
麻竹筍出筍期為5-10月,5-6月為出筍初期,7-8月為盛期,9-10月為末期。為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材產量,于出筍期間嚴禁閑人及牲畜進入林內破壞,并注意筍期害蟲防治,及時挖掉不能成竹的退筍。麻竹筍出筍初期和盛期(5-8月)的竹筍占當年出筍總量的85%以上,筍體粗壯,成竹質量好,材用林應盡量留養(yǎng),后期生長的竹筍數量少,細弱,成竹質量差,可挖取食用。筍用竹林為增加筍產量,初期和盛期的竹筍要全部挖取,留養(yǎng)母竹應在9月初進行,每叢選留粗壯新竹3-6株,新竹在竹叢中應分布均勻。每年冬季,每叢留選4-6株枝葉茂盛的2年生竹株,將其余老竹砍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