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氏宗祠又稱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騰沖縣和順古鎮(zhèn),是和順古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是騰沖寸氏宗族的象征。從內(nèi)到外建有正殿、廂樓、花園、客堂、大廳、二門、大門, 大門外有兩層石月臺,臨門月臺高出鄉(xiāng)前通衢175cm,左右兩邊有石標桿,每棵桿上有兩個石斗(為清光緒乙未科進士寸開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個更大的月臺,前有荷池一塘,眼界開擴,風景無限。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擴建于清代嘉慶十年(1806年),當時的族長寸光遠組織闔族在國內(nèi)外展,勸捐’活動,將所捐得的錢在緬甸做棉花生意。三年后陸續(xù)把大門、山墻、圍墻等修建起來。祠堂設計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在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長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順寸氏宗祠新大門,門前的兩個石獅是緬甸華僑寸姓族人于21世紀捐贈的。一世祖寸慶世居四川重慶府巴縣梁灘里寸家灣。明朝洪武二十三年( 1391 年)奉旨南征來滇,隨大軍至永昌(保山)、騰越(騰沖)守御千戶所,寸姓族人主要分布于云南騰沖、盈江、保山,貴州遵義,臺灣新竹,緬甸(華僑)等地均有分布。
和順八大宗祠中,寸氏宗祠是修建最早的一家,據(jù)碑刻記載:清嘉慶十年(1806年)時任族長的武生寸光遠組織闔族神前起念,勸捐籌款,后投資緬甸經(jīng)營棉花,獲利后于嘉慶十三年(1809年)臘月初二豎正堂、大門,14年(1810年)夏修山墻、圍墻及廊階,24年(1820年)建廳房,道光2年(1823年)修廳前照壁,道光3年修家堂座,5年修曖閣牌位,6年(1827年)修月臺,1936年重修新大門,前后歷時126年,經(jīng)幾代人的辛勤營作,方始告竣,共有正堂、左右?guī)麡?、照壁、前廳、花園、兩個天井、尤其新大門在上下兩個月臺及分立兩邊的標桿,八字粉墻的映襯下十分壯觀。
宗祠祭典代表著中國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從寸氏宗祠內(nèi)的楹聯(lián)可看出,其內(nèi)容之豐富,文墨之深厚,可窺僑鄉(xiāng)文化之一斑。如今這些仍然保存完好,建筑樣式各具特色的宗祠,已成為和順輝煌的文化藝術(shù)瑰寶,成為和順歷史上燦爛的物質(zhì)文明成果的見證,也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傳統(tǒng)宗祠文化不可多得的。
宗祠中還有寸氏祖先墓的照片及解說;值得一提的是,祠中懸掛著清代光緒乙未進士寸開泰手書的“寸氏家訓”,寸氏家訓共十六字:禮、義、廉、恥、忠、信、孝、悌、寬、和、謹、勤、慈、讓、恭、儉。這十六字,概括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每字下面均有解說。寫好后裱為單條,張掛于宗祠之中。宗祠中還有二十四孝彩圖。
寸氏宗祠坐落在馬蹄型的和順壩子東南部和順古鎮(zhèn),四周群山環(huán)抱,黑龍山,來風山,老龜坡,馬鞍山,石頭山等休眠火山與繞村而過的和順小河使其既有,‘群山環(huán)衛(wèi),朝抱有情“之境。又含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藏風聚氣,滿足中國傳統(tǒng)村落風水之精髓,和順整個主村落座落在黑龍山北麓的緩坡上。形成“居山而不登高阜,臨水而陷澤困的態(tài)勢”。舒展平緩的靠山山脈蜿蜒幾公里將山腳和山腰的村子環(huán)抱村前的壩子呈新月型,平坦開闊,成聚風藏氣之勢。寸氏宗祠坐東南朝西北,雖有背傳統(tǒng)風水推從坐南朝北,但地處無需考慮風向的滇西南其也是因地制宜選擇絕佳風水之舉。位于村落左右的來風山和石頭山乃為護衛(wèi)青龍,白虎。和順北面的老龜坡和擂鼓山山勢平緩低矮,構(gòu)成理想風水的朝山和案山,和順古鎮(zhèn)遵循傳統(tǒng)風水意象的山川選址。加之村民世代僑居海外經(jīng)商尊崇儒重教的民風使其雖極邊之地,但人才輩出。是和順成為遠居滇西的“世外桃園”。和順“軍戶”立基業(yè),“僑商”創(chuàng)輝煌,清朝初年受政治,經(jīng)濟的影響和順人徹底擺脫了“軍戶”的舒服,紛紛遠走異國“走夷方”的生活‘創(chuàng)造了紅遍東南亞的“福圣隆”商號,翡翠大王寸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