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開始于烏爾比諾醫(yī)生,他前來檢查摯友杰勒米雅·德薩因特·阿莫烏爾(Jeremiah Saint-Amour)的遺體。阿莫烏爾在60歲的時候自殺,為的是不再變老?;氐阶约旱募抑?,醫(yī)生發(fā)現(xiàn)自己心愛的寵物鸚鵡正停在一株芒果樹的頂上,當他試圖抓住它的時候,迎向了自己的死亡。
弗洛倫蒂諾·阿里薩選擇了這個時候向烏爾比諾的妻子費爾米娜·達薩表白了心跡,但是她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所感到的內(nèi)心深處觸發(fā)出的情感所嚇退。當他們都年輕的時候,她和弗洛倫蒂諾互相交換了許多熾熱的情書,并且曾經(jīng)決定結(jié)婚。而再次見到他時,費爾明娜卻“驚慌地自問,怎么會如此殘酷地讓那樣一個幻影在自己的心間占據(jù)了那么長時間”,并對他說“忘了吧”。 弗洛倫蒂諾則珍守著對她的渴望,并且決心為她保持童貞直到他們最終能夠走到一起。然而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用放縱的生活來排遣分離的空虛,費爾米娜嫁給了烏爾比諾醫(yī)生,成為了他忠實的伴侶。而醫(yī)生本人也有著相似但比較簡短的一段前事。
只有在烏爾比諾死后弗洛倫蒂諾才重新檢視對費爾米娜的愛情,他慢慢地通過自己的文字消弭了兩人之間的隔膜。在一次船上的旅行中,年邁的一對發(fā)現(xiàn)自己重墜愛河。費爾米娜擔心這樁情事可能引起的丑聞,于是船長升起了一面向代表霍亂流行的黃旗,護送著這自我放逐但永遠不分離的愛情。
當談到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感源自何處時,馬爾克斯說:“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他們不懂愛情。布恩迪亞整個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這一解釋和弗洛姆的闡釋驚人的相似?!叭恕袝r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遠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即:如何克服孤獨感,如何超越個人的天地,實現(xiàn)人類的大同”人類脫離自然界、成為社會的人之后,不再能和自然界達到和諧統(tǒng)一,隨之而來就面臨著一種孤獨感。為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人類開始試圖尋找愛情,渴望著愛與被愛。人們渴望與周圍的人建立長期的、充滿愛心的關(guān)系,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歸屬需要之一。
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創(chuàng)作的直接起源,是馬爾克斯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對來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溫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載他們出游的船夫用漿打死了,為的是搶走他們身上帶的錢。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穩(wěn)定的婚姻,而且子孫滿堂氣這個故事與父母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雜糅在一起,為作家筆下的虛構(gòu)小說奠定了時間跨度與張力結(jié)構(gòu),但是,馬爾克斯更為重要的創(chuàng)作契機源自于他個人對愛情的理解和對拉美文化的認識。
馬爾克斯在小說創(chuàng)作期間,曾多次同自己的父母進行過交談,他是在計劃寫一部反映他們生活的小說。故事是從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父親開始的。他的父親加夫列爾·埃里希奧·加西亞·馬丁內(nèi)斯是一個報務(wù)員、詩人和小提琴者,在他所屬的階級里,他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年輕人,就像小說里的弗洛倫蒂諾一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年邁的馬爾克斯上校家里,并且愛上了上校的女兒。1925年3月一個炎熱的下午,在馬爾克斯上校家一顆扁桃樹的綠陰下,他向這位叫做路易莎的漂亮姑娘透露了心跡,說自己因她而睡不著,他心里沒有別的女人,一定要娶她為妻,甚至要即刻和她成親;只給她二十四小時的考慮時間。
然而姑娘未能做出任何回答,因為在這時候她的姑媽弗朗西斯卡·西莫多塞阿·梅希亞朝扁桃樹下走來。她即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埃斯科拉斯蒂卡·達薩姑媽的原型。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給她取了一個“刻爾柏洛斯”的綽號,因為她形影不離地看著外甥女,成了所有想追求路易莎的小伙子的災星。但路易莎最終還是偷偷答應(yīng)了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的求婚。
得知女兒私定終身,馬爾克斯上校氣得不許報務(wù)員再登自己的家門。但這對年輕的情侶想盡一切辦法保持聯(lián)系。報務(wù)員的膽子越來越大,開始在窗下為愛人演奏小夜曲——就像弗洛倫蒂諾·阿里薩為費爾米娜·達薩所做的那樣。路易莎的雙親覺得只有遙遠的距離才能連根鏟除年輕人熾熱的戀情。于是就像小說中的洛倫索·達薩那樣舉家搬遷。但是,加夫列爾·埃里希奧沒有服輸。他定下了更為高明的策略,在路易莎沿途經(jīng)過的城鎮(zhèn)的報務(wù)員們的配合下,兩人通過電報進行密切聯(lián)系。同樣的情形也出現(xiàn)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不用再多舉例證了,正是加夫列爾·埃里希奧的愛情故事,六十年后啟發(fā)他的兒子創(chuàng)作出《霍亂時期的愛情》。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本身就富有傳奇色彩,即使原封不動,也是可讀性非常強的文學作品。但馬爾克斯并不就此止步,他又加入了另外一些人的愛情故事%包括他自己的愛情故事。
加西亞·馬爾克斯,哥倫比亞著名小說家、電影編劇、新聞記者,史上“最無爭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影響世界小說走向的文學巨匠,代表“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主峰,二十世紀全球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27年出生于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zhèn)阿拉卡塔卡。父親是郵電報務(wù)員,家境貧困,母親出身世家。自幼在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當過上校軍官,思想激進,外祖母見多識廣,善講神話傳說和鬼怪故事,對其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攻讀法律。1948年因內(nèi)戰(zhàn)輟學,進入報界,曾任《觀察家報》等報記者。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百年孤獨》問世。1982年“小說作品創(chuàng)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xiàn)實,折映了一片大陸及其人們的富足與貧困”獲諾貝爾文學獎,并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同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學產(chǎn)量遽減,2006年1月宣布封筆。2014年4月17日下午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