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屬(學名:Loxodonta):是象科的一個屬,于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Cuvier)命名。
成年非洲雄象高于3.5米,最高更可達4.1米。體重約為2.7至6噸,雌性比雄性小,最重記錄有13.5噸。它們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千克重。該屬包括二個物種,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分6個亞種。
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雄性和雌性呈二態(tài)性(雌雄兩性在體形或身體特征上都有所不同)。該屬的兩種象均產于非洲,它們可以生活于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huán)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干旱的叢林。
因為象牙,無數的非洲大象就被殺害。非洲象被美國瀕危物種法案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被《華盛頓公約》CITES列入附錄I,但是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三國,非洲象被重新劃定到CITES附錄II。其中非洲草原象是科特迪瓦和莫桑比克的國獸。
非洲草原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是非洲象屬的一個種,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命名。由于它的臼齒有菱形齒冠,非洲象的屬名“Loxodonta”,便是從“菱形”(losange)此字演變而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見的非洲象物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陸地動物,體長5.4-7.5米,尾長1-1.3米,肩高2.7-3.3米,體重3-6噸。
非洲森林象(學名:Loxodonta cyclotis):身高2.1-2.5米,體重2.7-6噸。曾經非洲森林象被視為非洲草原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的亞種,但通過基因分析之后,被認為是一支獨立物種,并且在約250萬年前就與非洲草原象分化。非洲森林象體型小于非洲草原象和亞洲象,平均體重只有3.5噸左右,平均身高2.5米,是現存最小的象類。
非洲象產于非洲,它們可以生活于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huán)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干旱的叢林。
歷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的叢林低地地區(qū),由于人類侵犯和農業(yè)用地不斷擴張,非洲象的棲息地僅限于國家公園和保護區(qū)的森林、矮樹叢和稀樹大草原。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里、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區(qū)域性滅絕:布隆迪、岡比亞、毛里塔尼亞。
再引進:斯威士蘭。
非洲象屬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雌、雄均有長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非洲象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2.3-4米,體重范圍從2噸到7.3噸。大部分非洲象體重為2.7-5.5噸之間,7.3噸是發(fā)現最大個體的非洲象,
非洲象是現存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比亞洲象稍大,可以通過大如蒲扇的耳朵將其同亞洲象區(qū)分開來。亞洲象耳朵更圓、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發(fā)熱量,保持身體涼爽,但有時非洲大陸的溫度實在太高了,所以非洲象需要非常大的耳朵散熱。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后噴到全身。之后,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
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單單象鼻就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亞洲象僅有一個。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長牙,去尋找食物和水,將樹皮從樹干上撕下來。
喜歡群居,一般20-30只集成一個家族群。每群都由雌象統(tǒng)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象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非洲象行走時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盡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于膛過泥地。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群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fā)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象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御和自衛(wèi),而雌象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guī)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象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非洲象沒有固定的發(fā)情季節(jié),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象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于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幼仔一般在7-8月間出生,每胎產1仔,兩次產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只雌象一生可以產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
剛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重約為109千克,雌象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尋找到雌象的奶頭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幼仔呆在雌象身邊倍感安全。幼象出生后,象群等到它有足夠力量能跟上它們才繼續(xù)行走,通常需要等兩天時間。幼象隨著身體漸漸長大,眼睛和耳朵也越來越靈敏,自信心也增強了,但偶而也還會走失,不過當它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員總是應聲而來。非洲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是其成長的標志,幼仔沒有牙齒,以后逐漸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隨著身體的成長越長越長,以后也會由于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非洲象13-14歲性成熟,壽命可達60-70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1989年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博茨瓦納(1997年)、納米比亞(1997年)、南非(2000)和津巴布韋(1997年)四國的物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哺乳動物是成年雄性非洲象,它的肩膀一般有3-3.7米高,體重4-7噸。(吉尼斯世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