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程
據胡氏宗譜記載,西遞胡氏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一,公元904年,唐昭宗迫于梁王朱全忠的威逼,倉皇出逃,皇后何氏在行程中生下一個男嬰。時有新安婺源人胡三宦游于陜,秘密將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將其取名昌翼,改姓胡。昌翼即明經胡氏始祖。
1047年,胡昌翼后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經西遞鋪見其地群山環(huán)抱、風景秀麗、土質肥沃、遂舉家從婺源考水遷至西遞。從此在西遞耕讀并舉,繁衍生息。
1465年后,西遞人口劇增,西遞胡氏祖先“亦儒亦商”躋身于徽商行列,西遞的財富迅速積累,大量的住宅、祠堂、牌坊開始興建。
1573年——1620年西遞村重修了會源橋和古來橋,并在兩橋之間沿河渠建造了一批住宅。胡仕亨后代在其舊居基址上建起敬愛堂后,西遞的中心就漸漸地從東邊移至會源、古來二橋之間。
1662年——1850年,胡氏家族在經商、仕途上一帆風順。西遞在人口、經濟和建設的發(fā)展達到鼎盛階段。胡氏24世祖胡梓(字貫三)曾經營36家典當行和20余家鋪莊,遍及長江下游各大商埠,資產折白銀500余萬兩,財力居江南巨富第六位。其家在西遞建有祠堂(追慕堂)和宅第數(shù)處,胡貫三不僅經濟實力雄厚,而且與當朝宰相曹振鏞結為親家,地位相當穩(wěn)固,為迎接曹來西遞,還在村口興建走馬樓,村中建迪吉堂等建筑,以示其榮,以顯其富。
明清兩朝,西遞胡氏進入仕途,實授官職的有115人。稟生、貢生、監(jiān)生多至298人,這種由儒而商、由商而官、官商結合的途徑,使西遞胡氏宗族的財富急劇增加。清乾隆年間西遞發(fā)展至鼎盛時期,全村約有600多座宅院、99條巷子、90多口井。
概況
描述
(1) 村落選址布局特色:
西遞村依山傍水,同自然融為一體。古村落的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沙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huán)境的充分尊重,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村落選址建設,注重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需求,整個村落的整體輪廓與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取得和諧統(tǒng)一,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風貌。
(2) 水、街、巷空間和村落空間特色:
西遞村以敬愛堂、追慕堂為中心,沿前邊溪、后邊溪呈帶狀布局。寬度約3米的正街、橫路街、前邊溪、后邊溪街等四條街道,構成村落主要道路骨架。四十多條保存完好的古巷弄輻射全村。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樓等公共建筑前均留有小型廣場。
大街小巷均采用“黟縣青“石板鋪設,路兩側有排水明溝,街巷空間時而封閉,時而開放,有著豐富的天際線;住宅大多臨水而建,具有很強的親水特征。精雕細刻的入口門樓,高聳的馬頭山墻,曲折的墻面,不同形狀的石雕漏窗,街頭巷尾的石凳、水井,跨以水溪的石板橋,依舊保護著明清時期的原有風貌。
(3) 地方傳統(tǒng)建筑特色
西遞村的古建筑是徽州建筑藝術和建筑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在布局形式、建筑藝術手法等方面都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平面布局與建筑特色
傳統(tǒng)古民居的基本單元一般為三開間、內向的方形或長方形,其平面雖方整卻不呆板,緊湊而不顯局促,經過精心組合的空間格局統(tǒng)一而又變化靈活,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后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采光通風之用。在此基礎上建筑縱橫發(fā)展,組合自由,形成有二進、三進、四合多種形式的住宅。
民居建筑基本結構是采用抬梁或穿斗的人字形坡頂,外墻圍護結構,采用山墻隔離。底部用黟縣青條石做基礎,頂部做迭落形或凸孤形,用青 石鏤空雕成花卉和幾何圖案裝飾。大門均用黟縣青石做框,上部鑲嵌門罩,多磚石雕刻,以花鳥蟲魚或歷史場景為題,各有寓意。
民居園林特色
西遞民居庭院大都置于前庭,也有的庭院置于樓兩側或房后。庭院設置靈活,小巧玲瓏,布局緊湊。巧妙運用造園手法,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巧與因借,在即步可吟的庭園景中充滿詩情畫意。民居院落善于利用漏窗、門洞、隔扇、建筑、花木等劃分、組合空間,創(chuàng)造出通透疏朗,層次錯迭、隱約迷離的效果,用以表達多重的意境,引發(fā)人們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之獲得多方面的感受和啟示。
交通信息
黟縣汽車站、黃山市汽車客運總站(屯溪汽車站)、湯口鎮(zhèn)黃山風景區(qū)換乘中心都有汽車前往西遞,從屯溪發(fā)出的汽車終點是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