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雙墩春秋墓位于蚌埠市淮上區(qū)小蚌埠雙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雙墩遺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我省境內(nèi)春秋時期大型墓葬,雙墩1號墓和2號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雙墩1號墓封土高達9.5米,底徑南北約60米,東西約80米。2號墓南北50米,東西60米,高8.5米,兩墩均為夯土構成,夯土層厚約15-20厘米,雙墩墓葬封土高大,說明墓主生前地位很高。上世紀80年代曾對其進行勘查,未發(fā)現(xiàn)被盜的痕跡。1998年蚌埠市政府將其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傳說,遠古時懷遠的龜山,因為山脈活動,山脈中的一條支脈向前延伸,形成了現(xiàn)在周邊群眾所講的“一路十八崗”:王家崗、陳家崗、朱家崗、宋家崗、徐小崗、丁崗、蘇家崗、魏家崗、太平崗、大崗、東崗頭、大黑虎崗、小黑虎崗、徐家崗等,其中雙墩為崗地之首,隨著時間的推移山脈向前,后面的山脈也基本上用完力氣,前面的阻力加上后面的余力,把中間的部分擠了出來,于是聚成了土堆,長出了兩個大墩子。
挖掘情況
2006年國家文物總局批準,對雙墩1號墓進行了挖掘。11月27日下午3點,正式動鏟挖掘,歷時19個月,挖至墓底,依據(jù)隨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其時代為春秋,距今2500年。專家認為:該墓葬是經(jīng)過精心構思、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施工、精心裝飾的,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xiàn)象和建筑遺址。
該墓葬在我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有九個方面從未見過,具體表現(xiàn)為:五色顆?;旌贤粒话淄翂|層;圓形墓葬結構;填土構成的放射線遺跡現(xiàn)象(天文學知識);土偶遺跡,有專家認為可能與淮河流域傳說的女媧摶土造人有關;土偶壘砌的內(nèi)壁遺跡;墓底葬禮布局規(guī)格較高;墓口下2米有一個兩層臺;有18個大小不同饅頭形狀的土丘。這些新的文化現(xiàn)象,涉及到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宗教學、地質學和建筑學等多種學科。
出土文物
該墓葬出土文物很多,計有青銅器12件,鐘、鼎、盉、舀、鈴、戈、矛、劍、鏃、車馬器、石磬,彩陶器(壺、罐、盆)、玉器、漆器、木器、海貝等共400余件,10具殉葬人體骨骼,豬、馬、牛、羊坑。2008年6月24日在1號墓舉行的考古發(fā)掘揭幕儀式,安徽電視臺第1時間、鳳凰衛(wèi)視、蚌埠電視臺進行現(xiàn)場直播。自雙墩1號墓揭開神秘面紗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學者撰文進行論證,各大新聞媒體進行多方面報道,至7月底各新聞媒體宣傳次數(shù)達1500次。雙墩1號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廳專家對雙墩1號墓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和鑒定,據(jù)專家初步認定墓主為春秋時期鐘離國君,出土文物中至少有10件以上可列為國家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