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萬松老人塔在西城區(qū)西四南大街41號旁門。磚塔胡同因之得名。萬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級,密檐式磚塔,疊澀砌法,總高16米。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2.5平方米。萬松行秀為金、元時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河內(nèi)(今河南洛陽)人,俗姓蔡,于荊州出家,自稱萬松野老,世人尊稱為萬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學,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賜居燕京(今北京)西郊的棲隱寺,直至81歲圓寂。此塔即為后人紀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塔南側(cè)嵌有一方紀事石刻,上書“清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谷旦康親王王永恩奉敕重修”。至民國初年萬松老人塔荒蕪日久,塔頂已長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等人組成“萬松精舍”,籌資整修,并加筑了圍墻和門樓。門樓上石額書“元萬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廣濟寺代為照看。1986年西城區(qū)政府出資重修,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裹砌其內(nèi)的元塔。元塔八角七級,用元代特有的薄磚疊砌而成。萬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區(qū)內(nèi)僅存的磚塔。
此塔玲瓏別致,與眾不同,是北京的一處街景。 今天這座歷經(jīng)幾朝幾代的古塔仍矗立在北京繁華的西四大街旁,給人一種回顧歷史、展望明天之感。 位置:位于西城區(qū)西四南大街41號旁
塔為金元時代風格的密檐八角九層磚塔,高約15.9米,是北京城區(qū)僅存的一座磚塔。塔院東西長14米,南北寬7米,面積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2.5平方米。
萬松老人
萬松老人即萬松行秀禪師,自稱萬松野老。金代河內(nèi)(今黃河以北)人。出家于荊州,是金元間著名的佛教大師(屬佛教支派曹洞宗),15歲在荊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尋師訪友,參究禪宗修行之道。據(jù)《五燈嚴統(tǒng)》本傳:行秀對諸子百家之學無不會通,對《華嚴經(jīng)》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禪說,又長于機辯,年輕時就聲名赫赫。同時深通儒家經(jīng)典。金章宗于明昌四年(1193年)召見他,詢問佛道,并賜贈錦綺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詔萬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棲隱寺,直到他81歲圓寂。其名聲因當時的蒙古書令耶律楚材師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參學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萬松老人曾語文正“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書令(相當宰相)時,推行其主張。萬松老人著作有《從容錄》、《清益后錄》、《萬壽語錄》等。萬松老人圓寂后修此墓塔,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磚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時加高至九級。塔上嵌有石刻一塊上書“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谷旦康親王永恩奉敕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葉恭綽等人重修,辟大門并書石門額“元萬松老人塔”。1950年萬精舍同人葉恭綽等人請求政府接管萬松老人塔,隨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接管。1986年西城區(qū)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磚塔,并在塔前大門后建房三間。1986年維修中發(fā)現(xiàn)清塔內(nèi)包著元塔。該塔是北京城區(qū)內(nèi)僅存的一座磚塔?,F(xiàn)已公布為西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結(jié)構(gòu)
萬松老人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內(nèi)外兩層,外涂白色,東、西、南、北四面設券門,其余四面辟欞窗(假窗),窗由大方磚雕刻而成。最上兩層,則八面均辟券門。門為拱券式,券外繪方形圖案,設有磚雕門額、門簪。塔的各層,均疊澀出檐,托出一平臺,惟底層有瓦脊。各層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鐵環(huán),原置有風鐸(大鈴)。萬松老人塔塔心和外層之間形成八角形環(huán)廊,猶如大塔中包著一層小塔?;乩葍蓚?cè)設有25個壁龕,龕內(nèi)有壁畫或泥塑像,回廊頂端有雕花磚天花板,并加彩繪,刻制精美細膩。在塔座基主壁龕內(nèi),以及各層回廊的磚壁上,嵌有許多碑刻和名人題詠,對研究宋代歷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價值。沿各層磚質(zhì)梯階順級而上,可達塔頂。凌塔頂遠眺,平原縱橫阡陌,太行峰巒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歷歷在目。筆者曾數(shù)度登臨,每每生發(fā)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切實感受。萬松老人塔從始建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jīng)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上У氖?,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從1986年開始,國家文物部門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預計2002年年底向社會開放,這一歷史名塔將以嶄新的面貌重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文物價值
萬松老人塔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除了它歷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內(nèi)珍藏著許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比如,在掛著“大顯通寺”匾額的山門外兩側(cè),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龍形和虎形,分別寫著“龍”、“虎”兩個大字。寺廟中用龍虎把守大門,甚為奇特。而這兩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遺物,彌足珍貴。在大文殊殿前有兩座碑亭,亭內(nèi)的石碑也比較特殊,一座是無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筆。藏經(jīng)樓內(nèi),收藏的各種文物那就更多了。在這里,有北魏時期銅鑄的旃檀佛像,有北宋開寶年間刊刻的雷峰塔藏經(jīng),有明代人繪制在菩提樹葉上的十八羅漢像,有楊五郎使用過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鐵棍……然而,在萬松老人塔內(nèi)最珍貴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卻是千缽文殊銅像、銅殿和銅塔、無量殿、華嚴經(jīng)字塔和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銅鐘。千缽文殊銅象,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nèi)。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nèi)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nèi)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于明代,全國少有。銅殿和銅塔,也是全國罕見的文物。銅殿高八點三米,寬四點七米,深四點五米,是明朝萬歷年間用銅十萬斤鑄成的。殿內(nèi)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銅殿隔扇的外壁,鑄有各種圖案和花卉鳥獸,如玉兔拜月、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非常精致。銅殿前原有銅塔五座,暗含五臺之意,現(xiàn)僅留下兩座,八面十三層,玲瓏秀麗,引人注目。華嚴經(jīng)字塔陳列在藏經(jīng)樓內(nèi)。這座字塔是用蠅頭小楷字組成的。在長一丈八尺,寬六尺的黃綾和白綾上,寫有《華嚴經(jīng)》八十卷,六十萬零四十三字。這是清朝康熙帝年間蘇州許德心用四年時間設計、八年時間書寫完成的作品,確實珍貴。大銅鐘懸掛在顯通寺的鐘樓內(nèi)。這口鐘鑄于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為什么不鑄成一萬斤呢?這是為了忌諱皇帝“萬歲”老爺?shù)摹叭f”字。這口鐘名叫幽冥鐘。鐘的外部,鑄有楷書佛經(jīng)一部,共一萬余字。因為敲擊時鐘聲綿長,傳播深遠,所以人們又把此鐘叫做長鳴鐘,也稱為長命鐘。顯通鐘聲,歷來是梵宇佛國的一個標志,向來為人們所稱道。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nèi)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quán)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臺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cè)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jīng)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jīng)案頭,還擺著鼓、磬、鐺、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nèi)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佛教協(xié)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里舉行禮佛儀式。萬松老人塔各大殿保存完好。
景區(qū)特點
萬松老人塔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有近千年的歷史,巍然壯觀,國內(nèi)罕見;二是根深蒂固,經(jīng)歷過郯城1668 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壯麗,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贊嘆不已;再經(jīng)山光水色的映襯,萬松老人塔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游興。萬松老人塔是北京風景名勝區(qū)的主要景點之一。明代顧乾《三十六景圖》中稱之為“古塔穿云”;清代黃申瑾《二十四景圖》中稱之為“塔影團圓”??梢灾隋谙?。登上塔頂,能看到四周群山都變矮了,連山頂?shù)陌自埔彩幯谀_下。再登山一看,寶塔如同一根春筍。這種景象當?shù)厝私凶觥吧桨菟?、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壓塔、塔不壓山”。它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無愧于“九級云梯攀到頂,一天星斗喜垂肩,關心海島千山雨,放眼齊州幾點煙”的詩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