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位于南池子大街東側,普渡寺前巷35號。其址原為明代東苑(又稱南城、小南城)中之重華宮,南界在今緞庫胡同。
歷史文化
明末被毀,清順治初年改建為攝政王多爾袞之睿親王府。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死于喀噶城。二月后追奪王爵,王府上繳??滴跞辏?694年),縮小規(guī)模,將南部改建為緞匹庫,北部改建為瑪哈噶喇廟,供奉護法神大黑天。乾隆四十年(1755年)賜名“普度寺”,正殿名“慈濟殿”,在正殿、山門兩側保留或興建了行宮院、方丈院、小佛殿及僧寮等。據民國時張江裁著《燕京訪古錄》載,寺“為元代所建,正殿供奉歡喜佛”,但此說明,清文獻不載,恐不確切。
普度寺在清末至民國年間已為軍隊或其他機構使用,只有山門、正殿、方丈院等保存較好,其余部分或拆或改,失去原狀。建國后,中間部分為小學使用,周邊進入居民,新建了大量平房。2002-2003年,政府投資遷出小學和住在寺界以內的168戶居民,全面修復了臺基、正殿、山門和方丈院北房,其余房屋基址在取得考古資料后回填保護,進行綠化,成為居住小區(qū)內的公共活動場所?,F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場館
北京稅務博物館
2007年5月16日,北京稅務博物館在此開放,稅務博物館之后再一次遷出普度寺。
北京三品美術館
2011年5月8日,北京三品美術館在普度寺開館。三品美術館是一家充滿獨特魅力的民間非營利性美術館。由深圳市千金方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投資興建,依托中國書畫博覽的權威傳媒資質和雄厚報道資源,以獨到的藝術視野、寬廣的文化胸懷、精深的的學術向度、深切關注當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努力呈現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神和時代特征,積極致力于為當代中國書畫藝術發(fā)展提供廣闊的展示空間與實踐可能,開展與國際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以經典藝術、大家格調、主流聲音為宗旨,通過展覽、出版、學術研究、創(chuàng)作交流、收藏書畫作品、開展公眾藝術教育等多種形式,不遺余力地推進海內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活動的良性互動,以期在全球化語境中謀求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發(fā)展的最大可能性,讓更多的人以最佳的狀態(tài)接近藝術作品和精神產品。三品美術館主要承擔中國書法美術作品的展覽、收藏,開展學術研究、教育推廣和公共文化服務。為藝術家提供創(chuàng)作、展示、交流平臺。
寺院概貌
全寺建于磚砌高臺上,平均高約3米,周圍建宇墻,此臺即是明重華宮寢宮部分的基座。磚臺正中有臺階,正對山門。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大式硬山頂,綠琉璃瓦,調大脊,安吻獸,墻體刷紅。正面明間辟白石拱門,兩次間為裝飾性白石拱窗,石雕仿木菱花扇;背面出廊,金步明間裝板門,兩次間白石券窗同正面。室內彩畫保存良好,為金龍和璽式,等級甚高,應是睿親王府時期遺物。但建筑形制為佛寺山門,屋頂琉璃等級高于正殿,可能是王府改為佛寺后,對外觀進行了改動。
正殿(慈濟殿)建于石須彌座上,但殿身并未占滿全座,座之比例及雕刻均有明代特征,可證此座仍是明重華宮寢殿原有臺基,后建大殿縮小了規(guī)模。殿身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前出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全殿外加周圍廊。主殿單檐歇山頂,調大脊,安吻獸,削割瓦綠琉璃剪邊;抱廈卷棚歇山頂,綠琉璃瓦黃剪邊。全殿廊內砌磚墻,正面、山面開大支窗,下肩飾六方綠琉璃磚。殿內東部隔出二間內室。外檐出檐為三層椽,無斗栱,在柱頭裝飾獸面木雕,雀替形式特殊,室內彩畫還有不少博古題材,整個建筑具有明顯的關外滿族宮室特征,可斷定此殿是順治初年新建的王府大殿,抱廈用瓦等級高于主殿,可能是乾隆時新加。抱廈內東南角有一石砌圓坑,直徑4.8米,深1.5米左右,北面有石階可下至坑底??涌谥苓呌邪私M石雕圖案,雕刻水波神仙怪獸,其用途及雕刻題材尚待考證。但如果抱廈為后建,則此石坑原在室外,其用途可能是滿族薩滿祭祀的設施。大殿之西尚存方丈院北房五間,七檁前出廊,硬山筒瓦過壟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