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窯址位于福建省泉州之南的古鎮(zhèn)晉江市磁灶鎮(zhèn),是宋元時期泉州重要的陶瓷外銷窯口,于1956年被發(fā)現(xiàn)。各窯址都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窯具。窯址多分布于梅溪兩岸,計有26處,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
南朝窯址1處,位于下官路村雙溪口小山坡上,遺物散布范圍約3600平方米,遺址破壞嚴重。該窯年代早到南朝晚期,至唐代仍延續(xù)燒制。
唐、五代窯址6處,分布于下灶村虎仔山、后山、老鼠石,下官路村后壁山、狗仔山,嶺畔村童子山(2號窯)。范圍都不大,破壞較嚴重。
宋、元窯址12處,分布于嶺畔村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1號窯)、山坪,磁灶村許山、宮仔山、頂山尾、大樹威,前埔村曾竹山、金交椅山、溪墘山及現(xiàn)屬南安市官橋鎮(zhèn)下洋村的斗溫山。窯址多依山傍溪,堆積層較厚(最厚達4.5米),屬多次堆積,窯床互有疊壓。窯址范圍都較大,遺物較多,如曾竹山窯址有8條窯床露于地表,遺物散布范圍約1.6萬平方米。
清代窯址7處,分布于下官路村銅鑼山,洋宅村路山尾,下灶村宮后山、寨邊山、窯尾草埔,磁灶村下尾湖、甕灶崎。窯址范圍不大,破壞嚴重。
磁灶26處古窯址中,以金交椅山窯址、土尾庵窯址、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出土產(chǎn)品最具特色。其中,金交椅山窯址則是磁灶窯系中目前經(jīng)過科學(xué)考古發(fā)掘揭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宋代窯。
作為泉州外銷瓷窯址的典型代表,金交椅山窯址擁有陶瓷生產(chǎn)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它位于紫帽山南麓,地處丘陵地帶,適于建窯;瓷土豐富,可取地土開窯;植被茂密,可就地取“柴”;境內(nèi)有晉江支流九十九溪的支流梅溪穿境而過,水上交通便捷?!案G場選址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而舟楫運量大、運費低,又能以低成本解決原材料的供給和產(chǎn)品運輸,使得磁灶窯的產(chǎn)品更具市場競爭性。
2002年至2003年考古發(fā)掘及研究成果,復(fù)原的金交椅山窯址總體布局,有取瓷土區(qū)、臨水的淘洗區(qū)、瓷器制作區(qū)、燒制瓷器的窯爐等,它們利用山地坡度建造,再從梅溪運往江口碼頭,隨著泉州港梯行萬國的商船遠銷到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以及東非等地。金山椅山窯址保存的遺跡體現(xiàn)了陶瓷生產(chǎn)流程的完整流程。
作坊遺址位于金交椅山東坡,面積約250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考古發(fā)現(xiàn)有六處人工修整臺地,分布著貯泥池1處、沉淀池1處、陶缸10口、柱洞3個、磉墩4個、灰坑6處、陶車坑等遺跡,是窯工完成陶瓷坯體成型、上釉、裝飾等工作的場所。其使用年代為10-13世紀(五代至南宋)。
Y3窯址為西--東走向的龍窯,窯殘長41米,現(xiàn)有窯底、窯壁、窯門、磚石混合砌筑的護窯墻、窯側(cè)有上窯路等遺跡。Y3年代約為10-12世紀(五代末至北宋末)。
這是位于發(fā)掘區(qū)中部的Y2,為西北—東南走向的龍窯,在四座窯址中保存最為完整,窯爐斜殘長60.88米。窯頭的火膛位于山腳之下,窯身盤延于山坡之上,遠遠望去像是一條長龍臥于山中,這就是龍窯得名由來。窯底坡度逐步遞減,形成天然抽力,使火力自然上升?,F(xiàn)存火膛、窯室、窯尾、窯頂、窯門、上窯路、護窯墻等相關(guān)遺跡宋元時期磁灶窯的典型代表。Y2主要燒造青瓷、醬黑釉器,其燒造年代約為10-13世紀(北宋末至南宋)。
Y4窯址為西--東走向的龍窯,現(xiàn)有窯底、窯壁、1窯門、護窯墻等遺跡。
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由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審議通過,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chǎn),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