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城古城是明代的寧遠衛(wèi)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城池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周圍五里九十六步,高三丈,門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宣德五年(1430)又增筑外城,外城周圍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內城。門四,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門設樓,四角設臺,城郭之間為護城河。明朝末年袁崇煥鎮(zhèn)守寧遠,為抵御后金努爾哈赤的軍事進攻,用兩年時間修繕寧遠城,城墻“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明朝末年,這里成為抗擊女真族的前沿陣地。興城古城現(xiàn)僅存寧遠內城,經多次修繕,基本保持原貌。
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南北844米,東西830米。城墻高8.5米,城基砌條石3層,基寬6.8米,頂寬4.5米。墻體為外條磚內毛石,外設垛口,內設女墻,中填夯土。墻頂設海墁磚 1層水口。城墻四角設炮臺,東南角炮臺上為清代增建的魁星樓。城墻為正方形,周長3274米。城墻四面正中各設城門,城門上皆筑箭樓,為兩層樓閣。城墻四角設臺,突出于城角。在城區(qū)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興城城墻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沿海文化古城,它扼居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交通發(fā)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興城城墻保存較好。1984年以來國家撥款對古城城墻進行全面維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城設 4門。東曰春和,西曰永寧,南曰延輝,北曰威遠。門座通長12.17米,寬13米。4門均建城樓,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城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外徑32米,內、外均以條磚筑成,城門內左側設馬道,長21米,寬 3.1米。
城內十字街中心有鐘鼓樓 1座,方形樓臺,十字券洞。樓為 2層,重檐歇山卷棚頂。南街有明思宗朱由檢為遼西守將祖大壽、祖大樂立的兩座高大石牌坊。城內東南有清建文廟 1座。城內街坊布局,基本上仍保持著清末的體制。興城城墻保存較好。1984年以來國家撥款對古城城墻進行全面維修,并建立了文物保管所。
興城歷史悠久,遼代設置興城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明朝為了鞏固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防御蒙古部落和女真人的侵擾,在山海關外“只設衛(wèi)所,不設州縣”,先后設立了二十五個衛(wèi),實行軍政合一式管理,寧遠衛(wèi)就是其中之一。 明宣德三年,即公元1428年,鎮(zhèn)守遼東總兵官巫凱、都 御史包懷德及鎮(zhèn)守遼東太監(jiān)王彥聯(lián)名奏請朝廷修筑寧遠城,兩年后工程竣工,當時稱寧遠衛(wèi)城。寧遠衛(wèi)駐軍5600人,守城士兵戰(zhàn)時出征,平時屯田勞作,家屬也隨軍士從全國各地前來定居,后代逐漸繁衍。衛(wèi)的長官稱衛(wèi)指揮使,既是一衛(wèi)的軍事長官,又負責審理所轄地區(qū)的民事案件,一般為三品官。這種特殊的軍政體制給寧遠城增加了神秘色彩。清朝建立后撤衛(wèi)建州,寧遠衛(wèi)城也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州管轄山海關以東至錦州以西的廣闊區(qū)域。民國成立后,1914年因寧遠與湖南、山西、云南等省的寧遠州重名,經當時的民國國務院內務部呈請大總統(tǒng)袁世凱批準,恢復使用遼代的興城縣縣名,寧遠城也就隨之稱為興城古城。興城城墻就是興城古城的主體建筑。
興城城墻歷經5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屹立,是當今中華大地上為數(shù)不多的明清古城墻建筑,是明代軍事防御型城市的標本,它與平遙城墻、西安城墻、荊州城墻并稱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墻,也是中國現(xiàn)存惟一的正方形城墻,受到聯(lián)合國及歐盟文化遺 產保護專家和為數(shù)眾多的中外游客的青睞和關注。學者們認為,研究中國古城墻,興城城墻必不可少。 興城城墻整體為正方形,城墻基礎用條石,外墻用青磚砌成,內墻用不規(guī)則塊石壘砌,中間用夯土所筑。城墻頂端外沿筑有垛口,守城官兵可以以此護身、了望、射箭;內沿筑有女兒墻,高度低于垛口,起著加固城墻的作用。用于人員行走的磚面稱為“海墁”,“海墁”系青磚鋪就,中凸外低,便于排水和減輕城墻夯土的承重壓力。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兵逼北京,崇禎皇帝匆忙下令寧遠總兵吳三桂放棄寧遠城,入關勤王,這樣,清軍才占領寧遠。
1948年9月28日,東北野戰(zhàn)軍第四縱隊一部在縱隊副司令員胡奇才的率領下,解放了興城古城。當時,解放軍指戰(zhàn)員從城墻突破進入古城內,但為了保護文物古跡,他們盡量避免開炮射擊城墻。三十多年后,古稀之年的胡奇才將軍重回古城,欣然揮筆寫下了:“古城回到人民手中”。至今,這幅題字仍在古城鐘鼓樓上懸掛。
隨著興城城墻知名度的提升,旅游開發(fā)事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中外游客紛至沓來,文物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人民政府的重視下,由于戰(zhàn)亂而有所毀壞的城墻部分地段的垛口、女兒墻和海墁得到修復,魁星樓也重現(xiàn)了往日風采,保護維修使興城城墻煥發(fā)了新的生機,1988年1月13日,興城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城墻進行綜合研究和文化整理也隨之同步進行,已經有多部有關興城城墻的書籍出版或研究論文發(fā)表;天津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學者為興城城墻精心編制了保護規(guī)劃;先后有《三進山城》、《平原游擊隊》、《濟南戰(zhàn)役》、《袁崇煥》、《遠東陰謀》、《甲午陸戰(zhàn)》等影視劇在興城城墻拍攝外景;2001年,興城古城保護開發(fā)工程啟動,興城城墻被規(guī)劃為“城垣思古”游覽區(qū),游人們登臨城墻,不僅可以驚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湛,還能穿越歷史的時空,回味著明末那一幕幕蕩氣回腸的戰(zhàn)爭場面。
城墻四面的正中各設城門,東為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威遠門。城門上修筑了箭樓,俗稱城門樓和城樓,為兩層樓閣建筑,重檐高聳、氣勢巍峨。城門旁邊分別有坡形馬道,供人員上下城墻,城門外均有半圓形甕城,與城墻連為一體。 興城城墻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其他三個拐角處都設有角臺,明清征戰(zhàn)時期,在角臺上架設火炮,平時角臺上也有士兵駐扎,以加強對城墻的防御。距離魁星樓不遠處的城墻底端,有水門洞一個,為明代所修,至今保存完好,是古代的排水設施。
古城內的四條大街,是古城的主干道,他們因循四座城門而得名,分別稱為春和街、延輝街、永寧街和威遠街,城中百姓根據(jù)方位分別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街道兩旁分布著許多老字號店鋪,其中以南街最為集中,因此有"明代一條街"的美譽。四條大街呈十字形規(guī)則分布,因此又統(tǒng)稱為十字大街,十字大街的交叉點坐落著一座鐘鼓樓。
鐘鼓樓與城墻的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呼應,鐘鼓樓為二層樓閣建筑,登臨樓頂,城墻和古城內的景觀盡收眼底。鐘鼓樓是古代城市的報時中心,晨鐘暮鼓。在明與后金軍隊征戰(zhàn)期間,鎮(zhèn)守寧遠城的明軍主帥袁崇煥就坐鎮(zhèn)鐘鼓樓指揮作戰(zhàn)。
與世界上現(xiàn)存的其他城墻相比,興城城墻有許多引人關注的獨特性。在明代修建城墻時,主要考慮到軍事防御的需要,因此設置了角臺等軍事設施,在這方面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半圓形的甕城和便于人馬通行的坡形馬道。
甕城建筑于四座城門的外側,呈半圓形,與城墻同時興建。甕城突出城門之外,既體現(xiàn)出一種建筑美學,又可以保護城門在戰(zhàn)斗中不被敵人輕易接近與破壞。在實戰(zhàn)中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在城墻上的守軍仍能以極快的速度組織調度,居高臨下從四面向城下發(fā)動還擊,而敵軍一旦身陷半圓形的甕城之內,人馬很難脫身,成語“甕中捉鱉”可以說是對甕城功能最生動地描述。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率領的軍隊攻打寧遠城時,就是在甕城內遭到猛烈攻擊而損失慘重。 興城城墻四座城樓的造型體現(xiàn)出明代北方的建筑風格,它的磚木結構是傳統(tǒng)的建筑特點。城樓建在拱形的城門洞之上,與鐘鼓樓一樣是二層樓閣建筑,面闊8.9米,進深4.5米,內有樓梯登樓,建筑形式為重檐歇山頂,城樓頂端為青色筒瓦和板瓦覆蓋,正脊兩端有吻獸裝飾,戧脊上的垂獸和檐角前部裝飾的跑獸神態(tài)栩栩如生。按照明代的城墻規(guī)制,不同級別的城樓上裝飾的跑獸數(shù)目是不一樣的,寧遠衛(wèi)城城樓檐角裝飾的跑獸有天馬、海馬和獅子三種,其中,天馬、海馬是吉祥的化身,獅子則代表勇猛和威嚴,它們的寓意與這座軍事防御型城墻的特色可謂不謀而合。
興城城墻的內壁也很有特色。為了使城墻堅固,形成強大的支撐力,避免內心的夯土松動,城墻在建筑之初就用不規(guī)則城石砌筑內壁,然后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墻”;由于石料大多是就地取材,遠望去顏色近似虎皮,所以又被稱為“虎皮毛石墻”。 興城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典范。從建筑科學上講,興城城墻的選址得體,恰好處在山水圍河的平原地帶,十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局部小氣候。背山可以抵擋冬天北來的寒流,抱陽可以得到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保障生活及灌溉供水,還可以防止風沙侵襲,對城內居民十分有利。 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在興城城墻的規(guī)劃和建筑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興城城墻建成正方形,是取傳統(tǒng)宇宙觀的“天圓地方”,予以大地沉穩(wěn)、永無銷毀之意;興城城墻的周長及城門數(shù)、街路數(shù)均為偶數(shù),體現(xiàn)了古代哲學中數(shù)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