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簡介
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后,于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將其祖父、弟、子等十余人的陵墓由赫圖阿拉遷至東京城東北4華里的陽魯山上,成為后金祖陵,故稱"東京陵"。順治八年六月乙亥,順治帝下詔以東京陵為積慶山,從祀方澤。
歷史發(fā)展
后金天命9年(1624)農(nóng)歷四月初一日,占領(lǐng)大明王朝關(guān)外遼東首城(遼陽)的努爾哈赤,把自己的祖父覺昌安夫婦、父親塔克世夫婦、妻子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妻子大妃富察氏袞代、長子褚英、伯父禮敦、弟弟舒爾哈齊、弟弟穆爾哈齊和兒子大爾差、叔父塔察篇古的兒子祜爾哈齊等人的墳?zāi)箯暮請D阿拉遷移到這里,選擇都城東京(遼陽新城)以東“陽魯山”修建陵園,命名為“東京陵”,為后金第一皇陵。
皇太極天聰三年(1629年),努爾哈赤去世三年后,他的陵寢在沈陽城東郊外天柱山修建完畢,于是從東京陵內(nèi)將被追封為孝慈高皇后、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孟古哲哲、及另一位大福晉富察氏袞代遷葬沈陽,與努爾哈赤合葬“福陵”。
順治八年六月,改山名為“積慶山”。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復(fù)將努爾哈赤祖父輩的陵墓遷回故土赫圖阿拉永陵。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順治帝決定將東京陵內(nèi)的兩位皇帝,當(dāng)然都是追尊的,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夫婦、父親塔克世夫婦遷葬回赫圖阿拉永陵,與更老的祖先,即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及六世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冢一并合葬到“永陵”。而在這個過程中,原來遷葬在東京陵的努爾哈赤的大伯父禮敦,也被遷回了永陵陪葬。
至此存在了34年的大清第一皇陵東京陵,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沒有了皇帝皇后,不得不在歷史的長河中被冷落下來了,只有墓園中親王貝勒的本支后世子孫的祭祀。東京陵現(xiàn)存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長子褚英、庶母弟穆爾哈齊及其子達(dá)爾差等人的三座陵園。
1996-1997年重修陵道。此陵有繚墻、山門、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內(nèi)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莊達(dá)爾漢把兔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
穆爾哈齊及其子達(dá)爾差的陵園,位于舒爾哈齊陵園東南約200米處,園寢呈長方形,共二進(jìn)院落,前院有墓碑三甬,其中穆爾哈齊墓碑一甬,達(dá)爾差墓碑一甬,均為康熙十年敕建,另一甬石碑為偽滿洲國康德三年穆爾哈齊的十世孫寶熙、熙洽所立。石碑均是龜趺螭首。
東京陵曾在清朝先祖建業(yè)遼沈期間一度為王室的祖陵,在清朝政權(quán)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3年國務(wù)院公布東京陵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寢結(jié)構(gòu)
東京陵設(shè)有四周繚墻、山門、碑亭等建筑。碑亭保存完好,建于舒爾哈齊墓前,是四券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內(nèi)有彩繪藻井,亭中立有大理石《莊達(dá)爾漢把兔魯親王碑》,用漢、滿兩種文字刊刻,字跡清晰,雕刻精美。
穆爾哈齊及其子達(dá)爾差的陵園,位于舒爾哈齊陵園東南約200米處,園寢呈長方形,共二進(jìn)院落,前院有墓碑三甬,其中穆爾哈齊墓碑一甬,達(dá)爾差墓碑一甬,均為康熙十年敕建,另一甬石碑為偽滿洲國康德三年穆爾哈齊的十世孫寶熙、熙洽所立。石碑均是龜趺螭首。
清代早期的墓葬都是沒有棺材的,因為保持了滿族傳統(tǒng)的火葬習(xí)俗,后康熙皇帝接受漢文化熏陶,廢除了火化。所以東京陵與關(guān)外三陵(永、福、昭)都是一樣的,墳?zāi)沟貙m中只有骨灰壇,當(dāng)然也沒有宏大的地宮。
史書記載,被遷出后的東京陵,仍埋有舒爾哈齊、穆爾哈齊、巴雅喇、雅爾哈齊、褚英、大爾差等六人墓,為滿清關(guān)外三大陵寢外的的第四陵。
東京陵400余年歷史,期間被盜墓者光顧無數(shù),更在建國后經(jīng)歷文化大革命險被全面拆除,現(xiàn)僅剩3座陵園。
陵園介紹
【舒爾哈齊墓】
為清代早期的王爺墓,但規(guī)制很低。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的三弟,兩個人一起起兵創(chuàng)業(yè),后金政權(quán)的二號人物,地位僅次于努爾哈赤。但也是由于權(quán)力之爭而產(chǎn)生分歧,最后失敗了,被太祖幽禁兩年后,死于1611年。本來這位失敗者,應(yīng)該被淹沒在典籍中,但他生了九個兒子。雖然二兒子、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也失敗了,但另一個兒子老六濟爾哈朗,卻與多爾袞一起被封為“輔政王”,并在多爾袞死后,幫助順治帝親政及掌握大權(quán),得封“叔和碩鄭親王”,至五十七歲善終去世。而舒爾哈齊也得益于六子濟爾哈朗而被順治帝追封為“莊親王”,此時他去世已經(jīng)40年了。
舒爾哈齊的墓很簡單,后院是墳塋,前院是一座碑亭,據(jù)介紹石碑立于順治年間、而碑亭修繕于光緒年間。舒爾哈齊的墓旁,一個更小的院落,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墓,沒有石碑,只是一個墳包而已。
【褚英墓】
作為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一度被立為繼承人,然而也是權(quán)力的爭奪,父親兄弟的反目成仇都是常見的。褚英最終失敗了,被囚禁起來,兩年后(1615)死亡,享年36歲,死因不明。大清歷代統(tǒng)治者都沒有給褚英立碑,但他的兒子尼堪因功仍被封為親王。
【穆爾哈齊父子墓】
這座墓距離舒爾哈齊和褚英墓有一百多米,但淹沒在了村莊民居中,比另外2座陵園更加樸素。墓門緊鎖,院墻外都是玉米地,能夠看到幾塊石碑越過墻頭高聳在院中。
穆爾哈齊是太祖努爾哈赤的異母弟。塔克世共有五個兒子,長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穆爾哈齊是第二子,另外還有第三子舒爾哈齊,第四子雅爾哈奇,第五子巴雅拉,當(dāng)時都被稱作貝勒。穆爾哈齊死于1620年,終年60歲。穆爾哈齊的二兒子達(dá)爾察(也叫大爾差)死后與父親葬在了一處。所以這座墓園中有兩座墳頭,西為穆爾哈齊墓,東為達(dá)爾察墓。
墓園中有三通石碑,有兩座是康熙十年敕建的: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碑、剛毅輔國公大爾差碑。另一座是穆爾哈齊十世孫寶熙、熙洽于1936年樹立的。
交通信息
13、23路公交車可到。也可由遼陽火車站前客運站乘坐遼陽市至燈塔市的長途客車,中途在東京陵村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