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
名諱及家庭成員
墓主名諱:巴都葛叭答剌(譯音)
身份:蘇祿國東王(謚號:蘇祿國恭定王)
王妃:葛木寧(譯音)
長子:都麻含(譯音)
次子:溫哈剌(譯音)
三子:安都魯(譯音)
(長子回國繼位,王妃及二位王子之墓在東王墓東南側(cè)。1940年一本雜志誤稱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但德縣志及墓碑史料載,“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
主要景點
蘇祿國東王墓肅穆壯觀,周圍護(hù)陵松柏常青,神道入口為新制漢白玉石牌樓一座,神道兩側(cè)有六方石望柱一對,石像生六對,分別為一對石虎、一對石獅、一對石馬、一對石羊、一對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永樂帝朱棣御筆撰寫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東側(cè)。王妃葛木寧及東王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之墓在王墓東南側(cè),明、清兩代,不少詩人、學(xué)者來瞻仰憑吊,并留下了許多詩篇。
今天的蘇祿東王墓,是一處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為主的陵園式古建筑群,布局錯落有致,交相呼應(yīng),別具一格。
享堂是祠廟的主體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紅柱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的祠廟大門外,一對新雕刻的石獅雄踞左右。
“古墓埋客帝,豐碑載友誼”。蘇祿國東王墓是存留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國意義的王陵,它揭開了蘇祿與中國國際交往的新篇章,無論當(dāng)時還是今天都留下了深遠(yuǎn)的影響。
清朝詩人馮廷槐寫遭“生為朝貴客,死作邵先賢”,高度評價了這位友好使者,對兩國友誼所做出的貢獻(xiàn)。
蘇祿國使團(tuán)來訪
明朝永樂年間,國力逐漸強盛,中國海上的航運事業(yè)漸漸發(fā)達(dá),造船業(yè)已居于當(dāng)時世界先進(jìn)行列。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遺訓(xùn),遣使出訪南洋15國。
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nèi)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為尊。三王率領(lǐng)家眷、官員共340多人組成友好使團(tuán),“梯山航海,效貢中朝”,遠(yuǎn)渡重洋,從福建泉州登岸,經(jīng)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受到了永樂皇帝的隆重接待。
明朝人張燮在他著的《東西洋考》第五卷中,稱這次訪問是“空國來歸,鱗次闕下”。當(dāng)明成祖朱棣得知巴都葛叭答剌一行已在福建泉州登岸后,便下令沿途地方官員隆重接待,派專使到應(yīng)天府龍江驛專候,并由皇帝專使、留在應(yīng)天的禮部尚書和應(yīng)天府知府等在應(yīng)天會同館舉行盛大宴會,為巴都葛叭答剌一行接風(fēng)洗塵。后由總兵太監(jiān)鄭和陪同北上。使團(tuán)到北京后,明成祖在奉天殿款待蘇祿國王一行。
據(jù)《明史》載,三王攜帶了本國許多珍奇特產(chǎn),向明帝“進(jìn)金縷表文,獻(xiàn)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朱棣見東王“恭順特達(dá),聰明溫厚”,以賓禮隆重接待。東王感激,請受章服。成祖“封為國王。賜印誥、襲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
三王辭歸時,朱棣又“各賜玉帶一,黃金百兩,白金兩千,羅錦文綺二百,帛三百,鈔萬錠,錢二千緡,金繡蟒龍、麒麟衣各一”,并“優(yōu)加賜責(zé)遣官護(hù)歸”。
史料記載,蘇祿使團(tuán)在京居留27天,三王辭歸,永樂皇帝又派人專程護(hù)送。東王病殞歿德州
1417年9月13日,到達(dá)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癥,不幸染病殞歿。訃告到京,明成祖深為哀悼,派禮部郎中陳世啟赴德州,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謚曰:恭定。并為其在德州城北十二連城九江營的西南部擇址建陵 ,明成祖親自撰寫悼文。
在明政府為蘇祿東王所寫的祭文中,贊譽東王“聰明特達(dá),賦性溫厚”??隙颂K祿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guān)系所做的杰出貢獻(xiàn),“賢德芳名流播后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對東王的逝世表達(dá)了“不勝痛悼”之情。
接著,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對東王家屬表示了深切慰問,并諭王長子都馬含曰“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用綏蕃服,今特封爾為蘇祿東王,以繼爾父之志?!眲裰I都馬含隨西、峒王一起回國,并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中國,東王妃居喪3年,后再返德州,留居中國。
依稀過往
為表達(dá)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第二年(公元1418年,明永樂十六年),明政府在東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區(qū),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了碑文。碑文贊譽蘇祿東王“聰明特達(dá),超出等倫”。說明蘇祿東王訪問中國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于后人,名聲昭于史冊,永世而不磨”。
明政府為蘇祿國東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莊嚴(yán)肅穆,巍峨壯觀。整個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guī)定的親王陵墓的規(guī)格大致相同。
其墳?zāi)鼓蟼?cè)有御碑、石人、石馬、石羊、石虎、望柱等附屬文物。東王下葬后,其長子都馬含隨西王、峒王等人回國繼承王位,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十余人則留在德州守墓3年。
東王墓建成后,明朝皇帝對守墓的東王后裔非常照顧,不僅賜田免稅,對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倉給每人每月提供口糧一石,以及布匹、銀鈔等,還“恩賜十二連城祭田三頃三十八畝,永不起科”。因其信仰伊斯蘭教,風(fēng)俗習(xí)慣與回族相近,還從山東歷城縣遷來3戶回族居民,夏、馬、陳三姓(夏馬當(dāng)、馬丑斯、陳咬柱)供東王守墓后人役使及通婚。
明宣德年間 ,在東王墓西南敕造清真寺一座,于安、溫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fù)責(zé)宗教事務(wù),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lǐng)溫安全體誦經(jīng)祭墓,成為定例。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護(hù)送王妃葛木寧回國,由于對東王的眷戀,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從此再未離開,與兩位王子長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F(xiàn)蘇祿王墓東南方,有3個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二位王子的墳?zāi)埂?/p>
滿清入關(guān)后,清政府繼承明朝法統(tǒng),對蘇祿王的后裔仍然給予特殊照顧。
清雍正四年(1726年),蘇祿蘇丹母漢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蘇祿的中國商人龔?fù)⒉蕿樘K祿訪華使團(tuán)使,附馬阿石丹為副使,攜帶“國書”和禮品,到中國進(jìn)行訪問。根據(jù)留居德州的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提出的“本國遠(yuǎn)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清政府禮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孫,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時規(guī)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圣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發(fā)給永久執(zhí)照。
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后裔,溫、安兩姓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dāng)?shù)鼗?、漢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也生齒日繁,聚村而居。
災(zāi)亂頻繁 人口外流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進(jìn)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外患頻仍,內(nèi)亂不休,日久年深,屢經(jīng)戰(zhàn)亂。清廷長期不對南運河德州段的四女寺減河、哨馬營減河進(jìn)行維護(hù)和疏通,致使南運河連年泛濫、水患無盡,每次水患都惠及蘇祿王墓和附屬清真寺。
清道光三年(1823),大運河決口,使德州城北成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幾個村莊的農(nóng)戶,其中也包括北營村的村民,都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避難。大水過后,不少村民到外地落戶,而大部蘇祿國東王的后裔們,因祖墳所在不忍遠(yuǎn)離,故大水過后,又重新回到北營村,在祖墳兩側(cè)重建了家園,仍守護(hù)著自己的祖墳。
民國六年六月(1917年7月),德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南運河再次決口,史載這次大水:“水繞城垣,僅露七磚”。而北營村再次成了澤國,全村僅剩下9間房屋,其余全部被大水毀壞。大水過后,蘇祿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均蕩然無存了。御碑樓倒塌、御碑陷入泥潭,華表、翁仲、石獸等東倒西歪,王墓周圍一片狼藉。
經(jīng)過這兩次特大水災(zāi)的沖擊和歷年的戰(zhàn)亂之后,蘇祿國東王的部分后裔和明朝在歷城縣派來的夏、馬、陳三姓中的部分住戶,有些就攜家?guī)Э谝凭恿怂l(xiāng)及附近的村街,另謀生路去了。部分不愿離開祖宗墓地的蘇祿國東王的后裔們,又在這塊沃土上重建了家園。
殘陽亂鴉 文物重建
盧溝橋事件后,侵華日軍沿津浦線南下,1937年10月,德州淪陷。日軍在高大的王陵寶頂上修筑碉堡,抗戰(zhàn)勝利后旋被拆除。進(jìn)入中華民國以來,軍閥混戰(zhàn)、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東王墓前的大殿毀塌,松柏被伐,石獸等東倒西歪。昔日的“花謝紅香”,到德州解放前夕,已成了“亂鴉殘日”,一片荒蕪景象。
1967年文化大革命時,北營的王陵險遭破壞,所幸明政府在安葬蘇祿王時,寶頂下方的墓土用三合土夯實得異常堅固 ,王陵地宮未遭破壞。
195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國東王墓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80年國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關(guān)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fù)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神道兩側(cè)。
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地表建筑。祠廟內(nèi)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樓,由大書法家啟功和謝稚柳書曰“芳名遠(yuǎn)播“”聰慧永傳”。在東王墓前重新復(fù)制了“故蘇祿國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設(shè)置了石供桌、石香爐。
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資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擴(kuò)建工程,御碑樓維修工程,修仿古圍墻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綠化工程初具規(guī)模。至此,修整后的蘇祿東王墓,已成為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huán)繞、整潔美麗的陵園。
滄海桑田 后人再訪德州
1731年,蘇祿蘇丹親自來朝并拜謁了蘇祿東王墓。
1980年,菲律賓共和國駐華大使納西索·雷耶斯博士同使館人員專程來德瞻仰王墓,并會見了東王后裔。
1995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蘇丹王太子伊示買基蘭蘭到德州拜祭蘇祿東王墓。
1999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蘇丹王再次到德州拜祭蘇祿東王墓,并參加了德州’99經(jīng)貿(mào)洽談聯(lián)誼會。
2007年,菲律賓蘇祿省副省長安娜傻依都利亞、蘇祿蘇丹依百拉吟巴金率領(lǐng)菲律賓蘇祿訪華團(tuán)一行同德州北營蘇祿東王后裔合影留念。
2013年,菲律賓蘇祿東王后裔梅裹安姆·唐勞·基拉姆公主一行9人赴德州拜祭祖先。
六百周年祭祖
2017年9月13日,“紀(jì)念蘇祿東王首次赴華600周年”儀式在山東德州蘇祿王御園舉行。蘇祿東王(長子)后裔扶格達(dá)爾-基拉姆蘇丹家族一行二十余人到達(dá)中國,先后祭拜了蘇祿東王墓、王妃及王子墓。來自全國各地的東王后裔數(shù)百余人,亦回到德州祭拜祖先。
后人
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等三王率其屬及隨從頭目三百余人的龐大使團(tuán)來燕京訪問,東王因病逝世于今山東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守墓并定居中國。后因其信仰伊斯蘭教,風(fēng)俗習(xí)慣與回族相近,后來便融入了回族當(dāng)中。
雍正九年(1731年),當(dāng)時的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途經(jīng)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8代孫溫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祿王蘇老丹到京后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準(zhǔn),并取兩位王子名字的第一個字:溫、安為姓入籍中國,溫哈剌后裔取名字首音為溫姓,安都魯后裔取名字首音為安姓。
蘇祿東王后裔,仍以溫、安二字為姓,信奉宗教伊斯蘭教,至今已在中國傳承近六百年(1417年至今),入籍中國二百多年(1731年至今),傳至二十多代。東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國,因歷史上發(fā)生的幾次較大的天災(zāi)與戰(zhàn)亂,已有不少東王后裔離開德州,蘇祿東王后裔今已分布全國多地(因災(zāi)荒之年,外遷人口已無法統(tǒng)計)。 (2013年3月記)
溫姓
回族溫姓,源出明朝時期融入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的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剌次子溫哈剌。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因其信仰伊斯蘭教,風(fēng)俗習(xí)慣與回族相近,其后裔融入回族,取溫哈剌名字首音為溫姓。
安姓
回族安姓中一支,源出明朝時期融入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的蘇祿東王巴都葛.叭答剌三子安都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因其信仰伊斯蘭教,風(fēng)俗習(xí)慣與回族相近,其后裔融入回族,取安都魯名字首音為安姓。
現(xiàn)仍有“溫安二姓是一家,永世不通婚”的說法。
相關(guān)史料
明實錄
(永樂十五年八月甲申朔)行在禮部言:權(quán)蘇東國巴都葛叭答剌,權(quán)蘇祿西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故權(quán)蘇祿峒者之妻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其屬及隨從頭目凡三百四十馀人奉金縷表來朝貢,且獻(xiàn)珍珠寶石玳瑁等物。賜予視滿剌加國王。(明太宗實錄)
(辛卯)封巴都葛叭剌為蘇祿國東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為蘇祿國西王,叭都葛巴剌卜為蘇祿國峒王,并賜誥命及襲衣冠服印章鞍馬儀仗,隨從頭目三百四十馀人,賜冠帶金織文綺襲衣有差。(明太宗實錄)
(庚戍)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西王麻哈剌吒葛剌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剌卜,辭歸,人賜金相玉帶一,黃金百兩,白金二千兩,羅錦文綺二百疋,絹三百疋,鈔一萬錠,錢三千貫,金繡蟒龍衣麒麟衣各一襲,賜其隨從頭目文綺彩絹錢均有差。(明太宗實錄)
(九月乙丑)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剌,歸次德州病卒,訃聞,遣官賜祭,命有司營墳,葬以王禮,上親為文樹碑墓道,留其妃妾及謙從十人守墓,令畢三年還國。仍遣使赍敕諭其長子都麻含曰:“爾父知尊中國,躬率家屬陪臣,經(jīng)涉海道,萬里來朝,眷其誠悃,已錫王封,優(yōu)加賜賚,遣人護(hù)送還國,舟次德州,以疾歿,朕聞之良用閔悼,已葬祭如禮,爾以嫡長為國人所屬,宜即繼承,以綏藩服。今特命爾為蘇祿國東王,爾尚益懋忠貞,敬承天道,以副眷懷,以承爾父之志。欽哉!”(明太宗實錄)
(十九年夏四月癸卯)蘇祿國東王之母遣王叔叭都加蘇哩等貢方物,賜叭都加蘇哩冠帶襲衣鈔貯絲文錦紗羅彩絹,賜其從人有差。(明太宗實錄)
(二十一年秋七月己丑)蘇祿國東王妃叭都葛蘇悝等還國。先是蘇祿國東王率家屬朝貢,既歸卒於德州,命葬焉。留其妃守墳。至是六年,厚賜而遣之。(明太宗實錄)
德縣志
明蘇祿國東王墓,在城北二里,蘇祿國在東南海中,有三王。曰:東王、西王、峒王,以東王為尊。明永樂十五年,東王巴圖噶巴達(dá)剌巴圖噶巴蘇爾、峒王巴圖噶巴喇布各,率其妻子頭目來朝,歸至德州,東王卒。命有司營葬樹碑,諭祭一壇, 謚曰恭定,封其長子圖瑪哈為蘇祿東王,率眷屬歸國,留侍從十余人守墓。王次子溫哈喇,三子安都魯俱受俸賜。永樂十九年嗣王遣使入貢,清雍正五年,國王來朝。九年,國王蘇老丹折奏,禮部查明 ,前明留德守墓人等子孫入籍德州,題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該撫題明嫡系承襲,給照在案。十年,發(fā)帑金修其墓,墓碑有云:其俗少粒食,食魚蝦螺蛤,短發(fā)纏皂縵,煮海為鹽,釀?wù)釣榫?,織竹布為業(yè),氣候常熱,其產(chǎn)竹布、玳瑁、珍珠。永樂間三王來朝時,貢珍珠玳瑁諸物,賜王冠服玉金帶蟒龍,金銀錢鈔錦幣器皿及妃子女姻戚等,賜物各有差。
古蘇祿國疆域
古蘇祿國,主要領(lǐng)土都在今菲律賓蘇祿群島上,位于現(xiàn)菲律賓西南部群島,由數(shù)百個火山島、珊瑚島、無數(shù)巖灘和暗礁組成。從民答那峨西南的巴西蘭島向西南延伸270公里,至馬來西亞的沙巴東海岸附近。其中重要島嶼有霍洛島,美國1899年、錫布圖島、錫亞西島和卡加延蘇祿島等,形成蘇祿海與西里伯斯海之間屏障,其中多數(shù)島嶼經(jīng)由西班牙、美國殖民(蘇祿國.公元1450年—;西班牙.公元1800年—;菲律賓.公元1915年—),公元1915年蘇祿成為菲律賓的一部分。
藝術(shù)相關(guān)
紀(jì)念詩歌
顧炎武《過蘇祿東王墓》
豐碑遙見炳奎題,尚憶先朝寵日殫。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
九河水壯龍狐出,十二城荒向鶴棲。下馬一為郯子問,中原云鳥正凄迷。
電影
1986年中菲兩國合拍了大型歷史傳奇故事片《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電影藝術(shù)形式太重,請勿當(dāng)做史實)。本片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yōu)秀影片特別獎。
交通信息
在火車站乘坐4路、19路、23路、27路公交車,在共青團(tuán)路、北陵橋下車,向北走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