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位于中國北部山東省的泰安市。
大汶口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遺存,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fā)掘面積5400平方米。遺址內涵豐富,共發(fā)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跡100余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fā)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tài)。為山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qū)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大汶口位于泰山南驛磁窯鎮(zhèn)和大汶口鎮(zhèn)的汶河兩岸,遺址面積80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至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fā)現地和命名地,被考古界命名為“大汶口遺址”。后來,又在山東境內及江蘇、安徽北部和河南東部、河北南部、遼東半島相繼發(fā)現了與此同類型的遺址,被學術界命名為“大汶口文化遺址”。
大汶口遺址的文化層堆積,歷經近20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早期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階級社會的萌芽業(yè)已出現。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汶河北岸、京滬鐵路旁樹立標志碑。
1959年6月,在汶河南岸的磁窯鎮(zhèn)堡頭村西首次發(fā)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隨葬品2100余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兩次發(fā)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發(fā)現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個,主要遺存的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3次發(fā)掘證明,大汶口遺址包括大汶口文化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距今6400年至46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中期文化遺存,以翔實資料揭示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上有4600年至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存,下有距今7500年至6400年前左右的北辛文化遺存。這種土生土長的東夷族系列文化,有力反駁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錯誤觀點,而轟動國內外。
遺址內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
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較多。石制生產工具通體光滑,有角有棱,刀口鋒利。
墓葬以男、女分別單葬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女性處于從屬地位,預示著母權制的動搖和父權制的產生。隨葬品數量懸殊,質量優(yōu)劣差別大,有的墓空無一物;有的多達180多件,而且品種復雜,制作精致,有珍貴的碧玉鏟、玉臂環(huán)、玉指環(huán)、透雕象牙梳、綠松石鑲嵌象牙雕筒、象牙梳、可與現代鋼針媲美的骨針等。陶器中有精美的彩陶和光潔的白陶,有獨特的豬形器、鳥形器。
三次的挖掘發(fā)現,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的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都異常精美。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guī)整。生產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制骨器,而骨針磨制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臥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征財富。一般認為,早期屬于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和枕骨人工變形的習俗。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發(fā)現很大比例的人骨沒有門齒或側門齒??脊艑W家據此推測,大汶口人是在成年后拔除門齒,并非死后才被拔掉。對于如今的人來講,沒有門牙是一件很丑的事情,而大汶口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由他們帶動的這種風俗甚至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在《高僧傳》中都曾記載北朝時有一個叫“習鑿齒”的人,與名僧道安有過“普天釋道安,四海習鑿齒”的精彩應對,可見“鑿齒”之風多么盛行。
除了拔牙,大汶口墓葬中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很多人骨都有頭骨枕部人工變形的特征。這種特征的形成自然也是墓主人生前很長一段時間有意壓迫頭部的結果,有數例在變形處置有小石球或陶球,變形當是由于長期口含小球所致。由此也能想像大汶口人以“扁腦袋”為美的奇異風尚。
大汶口文化的發(fā)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為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qū)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對研究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77年,山東省政府公布大汶口文化遺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開發(fā)和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1993年,衛(wèi)駕莊70多歲的老人盧繼超聯合當地17位村民,籌集資金達64萬余元,籌建了一個“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展館很小,卻填補了遺址開發(fā)的空白。他們把從民間收集來的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鑒別、整理,重新陳列布展,豐富、充實、完善了博物館。
1994年,大汶口鎮(zhèn)政府投資13萬元,興建了一處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館,展示出土文物和原始部落風貌;1998年,鎮(zhèn)政府又投資60萬元建起大汶口陶藝研究中心,生產的仿古陶器暢銷全國。該旅游區(qū)每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年均利稅12萬元,促進了大汶口文化和當地經濟、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
為了更好的保護大汶口文化遺址,泰安市政府出臺了《泰安市大汶口鎮(zhèn)總體規(guī)劃》,將大汶口文化遺址保護區(qū)分為遺址重點保護區(qū)、一般保護區(qū)、建設控制地帶三部分。其中重點保護區(qū)以保護單位標志碑為基點,總面積約達83萬平方米,在重點保護區(qū)不準進行其他工程建設及深挖。一般保護區(qū)從重點保護區(qū)的外緣線外擴170米,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其他建設工程,不得拆除、改建或遷移地上文物。如因建設特殊需要,必須按法定程序履行報批手續(xù)。建設控制地帶從一般保護區(qū)的外緣線各外擴100米的范圍內,在這一范圍內不準修建兩層以上的建筑物,不準深挖2米以下。建筑物或構筑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huán)境風貌,其設計方案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后,報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部門批準。
當前,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保護已經日趨法制化、完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