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廟創(chuàng)建于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岱廟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總面積96000平方米,其建筑風(fēng)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huán)1500余米,廟內(nèi)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
岱廟的主體建筑是天貺殿,為東岳大帝的神宮。廟內(nèi)存有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并稱中國四大古建筑群。
歷史沿革
岱廟創(chuàng)建于漢代,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漢武帝時期(前140-前87年),漢廷于博縣境內(nèi)建泰山廟(又名岱宗廟,后世習(xí)稱東岳廟,即今岱廟的前身)。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四月,武帝巡東萊,過祀泰山。于泰山廟中植柏千株,夾廟之兩階,是為岱廟漢柏之由來。
后趙建武十三年(347年),后趙永貴侯張余向泰山廟獻(xiàn)金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供奉于廟中神器庫。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兗州刺史李仲璇重修岱岳祠,并“虔修岱像(泰山神像)”。此為岳廟設(shè)立泰山神像之始。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文帝行巡兗州,遂次岱岳祭天“飾神廟展宮懸于庭”。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文帝下詔保護(hù)泰山等神造像,稱:“五岳四鎮(zhèn),節(jié)宣云雨,利益兆人,故建廟立祀,以時恭敬。敢有毀壞偷盜岳鎮(zhèn)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
唐武德七年(624年),唐廷立制:東岳泰山祭于兗州,年行一祭,以立春舉行。武周時期(690-705年),武則天命將岱岳廟(岱廟)由漢址升元觀前(今岱宗坊西南)移建于今址。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日本、新羅、大食等數(shù)十國皆遣使從封。禮成后詔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命拓修泰山廟。開元二十年(732年),泰山神進(jìn)封王號后,其信仰較前更盛。天寶十一年(752年),朝廷遣朝議郎、行掖令孫惠仙諸人修整岱岳廟告成,立題名碑柱于廟庭。唐時,于岱岳廟植槐,今岱廟唐槐院古槐,傳為唐植。唐代(618-907年),隨著泰山神影響的增大,各地漸有行祠(于泰山以外地域奉祀泰山神的廟宇)之建,元和之前,兗州、魚臺等縣已有泰山府君祠,其他關(guān)內(nèi)、河?xùn)|各道亦多建有東岳廟宇。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遣太子右贊善大夫袁仁甫等重修岳瀆祠廟,此為東岳廟入宋后首次重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創(chuàng)建天貺殿。十月,詔封泰山神為“仁圣天齊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真宗詔翰林學(xué)士晁迥撰《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銘》,記加封泰山神帝號之事,立石于岳廟。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嗣位后,屢降詔命,增葺岳廟,至是竣工,稱“凡為殿、寢、堂、閣、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合八百一十有三楹。”詔翰林學(xué)士宇文粹中撰《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同期,民間報賽活動的頻繁舉行,泰山廟會逐漸形成,尤以三月二十八日之東岳廟會為盛。
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東岳廟發(fā)生火災(zāi),惟存門墻,堂室蕩然。次年金廷敕令知泰安軍事徐偉等加以重修。金宣宗貞祐四年(1216年),岳廟因遭戰(zhàn)火,殿宇盡焚,僅存延禧與誠明堂。
元世祖中統(tǒng)四年(1263年)元廷以岳瀆諸廟多毀于金末兵火,命掌教宗師誠明真人張志敬分別修復(fù)。張志敬委泰山道士張志純提舉東岳廟事務(wù)。至元三年(1266年)四月,元世祖詔命重修東岳廟,構(gòu)建仁安殿,以奉祀泰山神。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九月,惠宗頒旨,宣諭保護(hù)東岳廟產(chǎn)。元末,戰(zhàn)事頻繁,東岳廟被毀。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明太祖以“岳瀆之靈受命于上帝,非國家封號所可加”,詔去泰山神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立碑岳廟詔告天下。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十二月,下詔修泰安州東岳廟。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參政呂經(jīng)改泰安東岳廟前草參亭為遙參亭。遙參亭原為岱廟之第一門,明代奉祀元君像于其中,遂與岱廟分隔。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二月,岱廟起火,正殿、門廊俱焚,僅存寢宮及炳靈、延禧二殿。古樹、碑刻也多被毀。此后朝議重修,聚材鳩工,歷時十余年始開工重建。
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夜,泰安發(fā)生強烈地震,東岳廟配天門、三靈侯殿、大殿等墻垣坍塌。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明延平郡王鄭經(jīng)在東寧省城(今臺灣臺南)創(chuàng)建東岳廟,奉祀泰山神,自此泰山信仰傳入臺灣??滴跏辏?677年)五月,重修泰安東岳廟竣工。此前東岳廟建筑多因康熙七年地震而毀,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委張所存督工營繕,全部工程歷時十年。殿宇門墻皆予重修,并于正陽門前創(chuàng)建岱廟石坊一座。同期,在岱廟施工期間,泰安民間畫工劉志學(xué)等人應(yīng)召在峻極殿(即今岱廟大殿)繪制《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壁畫。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泰安官府于岱廟建御墨亭,以庋圣祖登岱手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高宗東巡至泰安,謁岱廟登岱祀碧霞祠。高宗前后十次巡幸泰安岱廟,共題泰山詩百七十余首。
1949年7月,開始修復(fù)岱廟。
1953年,整修岱廟天貺殿、東御座等主要建筑8處。
1957年,翻修岱廟后寢宮、東靈侯殿、太尉殿、配天門等;漢柏院新建假山,并將石碑鑲嵌在該院東墻。
1984年5月1日 泰山岱廟天貺殿東岳大帝神像重塑完工,塑像高4.4米。原塑像毀于文革。同年,復(fù)建岱廟厚載門、正陽門。厚載門建筑面積165平方米。厚載門兩側(cè)恢復(fù)城墻96.5米,并新建仿古建筑100平方米。翻修御碑亭,續(xù)建廊房15間。
1986年2月1日,泰安市博物館成立,館址設(shè)在岱廟。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清單。
2004年,修復(fù)岱廟北、東城墻部分,至此岱廟城墻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鐘樓和西神門之間,復(fù)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jìn)行改造工程。
2007年,建立了岱廟網(wǎng)站,涵蓋了岱廟景區(qū)建設(shè)和博物館管理的公共和研究信息。進(jìn)行厚載門生態(tài)停車場改造。完成雨花道院建設(shè)工程、三靈侯、太尉殿兩個殿的彩畫和塑像。
2008年,完成了委重點項目漢柏亭和東御座過廊的維修,通過了全國文明風(fēng)景旅游區(qū)復(fù)核。
2009年,泰山東岳廟會在岱廟隆重舉行。舉辦“天貺殿、碧霞祠千年慶典”大型活動。進(jìn)行東花園涼棚搶救性翻修、東御座垂花門及兩座儀門翻修工程。
建筑布局
岱廟其建筑風(fēng)格采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圍環(huán)繞1500余米 ,廟內(nèi)各類古建筑有150余間。總體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筑中最高標(biāo)準(zhǔn)修建,采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岱廟以其內(nèi)部建筑排列布局來展示儒家禮制觀念,整個建筑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的橫向擴展。位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東西環(huán)廊聯(lián)系,構(gòu)成岱廟的中心封閉院落。其主體建筑——天貺殿位于高大的雙層品級臺上,東環(huán)廊的中間為鼓樓,西環(huán)廊的中間為鐘樓。天貺殿建在中軸線偏后點,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后寢宮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低一個等級;配天門、仁安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為門的形式,又低一個等級。
主要景點
遙參亭
遙參亭位于泰安市區(qū)的中部,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臺基上面,寬10.8米,進(jìn)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cè)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里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jīng)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chuàng)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桿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huán)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nèi)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jìn)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
岱廟坊
遙參亭與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是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建于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通高12米,寬9.8米,深3米,總體略呈方形造型端正,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xì)琢,為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jié)構(gòu),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欲馳。正脊之中豎立著寶瓶,兩側(cè)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著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著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cè)是滾墩石,石上前后有立雕蹲獅兩對。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huán)、丹鳳朝陽、二龍戲珠、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lián),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于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zhèn)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tǒng)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于京?”
正陽門
正陽門位于岱廟坊后,正陽門始建于宋,毀于二十世紀(jì)中葉。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yuǎn)遠(yuǎn)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正陽門有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制饅釘,有鋪首,象征著岱廟的尊嚴(yán),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jìn)入。廟墻四角有角樓,按八卦各隨其方而名: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北為乾,西南為坤。門樓、角樓均于民國年間毀壞。1985年重建正陽門和五鳳樓,黃瓦蓋頂,點金彩繪,高聳巍峨。1988年至1989年重建巽、坤二樓,五彩斗拱,飛檐凌云。
正陽門內(nèi)迎面是配天門,穿堂式,筑于石砌高臺上。門上懸當(dāng)代書法家舒同書額。門內(nèi)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神像,1928年毀,今為大汶口文化展室。兩側(cè)原有配殿:東為三靈侯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 西為太尉殿,祀唐武宗時中書郎杜。兩配殿神像毀于1928年。門兩側(cè)有碑碣21塊。東側(cè)有《宣和重修泰岳廟碑》、《大元太師泰安武穆王神道之碑銘》等;西側(cè)有《大宋封東岳天齊仁圣帝碑》等。
唐槐院
唐槐院位于岱廟西,與東側(cè)的漢柏院相對。原有延禧殿,舊稱延禧殿院,清末時殿廢,因院內(nèi)有唐槐而名唐槐院。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nèi)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稱“唐槐抱子”。樹下有明萬歷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西樹立有清乾隆帝親筆題刻:“兔目當(dāng)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階、何當(dāng)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痹簝?nèi)遍植槐樹,春夏之際,滿院飄香。百碑墻、古槐蔭山、槐香池,再加上點綴其間的盆景,別有一番情境。
漢柏院
漢柏院位于廟東南隅,院內(nèi)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門內(nèi)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jié)上聳,蒼勁蔥郁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院內(nèi)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亭臺及東墻內(nèi)嵌70余塊。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陸機《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
東御座
東御座位于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院內(nèi)殿宇毗連,步 廊環(huán)圍,1985年辟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nèi)按清宮設(shè)置作復(fù)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nèi)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制《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
天貺殿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筑, 位于岱廟仁安門北側(cè),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于泰山,宋真宗即于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天貺殿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大殿建于長方形石臺之上,三面雕欄圍護(hù),殿面闊九間,進(jìn)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nèi)槽殿頂為四個復(fù)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內(nèi)供奉泰山神即東岳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zhàn)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兇禍福。
大殿東次間有明代銅鑄“照妖鏡”一架,原在遙參亭,1936年移此。殿內(nèi)東、西、北墻壁上繪有巨幅壁畫,名《泰山神啟蹕回鑾圖》,長62米,高3.3米,描繪泰山之神出巡的盛況。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是回鑾。整個畫面計675人,加以祥獸坐騎、山石林木、宮殿橋涵,疏密相間,繁而不雜,是中國道教壁畫杰作之一。大殿重臺寬廣,雕欄環(huán)抱。中置明代鐵鑄大香爐和宋代兩大鐵桶;兩側(cè)有御碑亭,內(nèi)立乾隆皇帝謁岱廟詩碑。
殿兩側(cè)原有環(huán)廊百間,與仁安門兩側(cè)的東西神門連接,內(nèi)繪十殿閻羅、七十二司。東廊中間有鼓樓,西廊中間有鐘樓,均毀于清末。1982年后,陸續(xù)重建環(huán)廊與鐘樓。今東廊內(nèi)陳列歷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魏齊隋唐造像記刻石》、《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唐鴛鴦碑》、《唐經(jīng)幢》、《宋升元觀敕牒碑》、《金濼莊創(chuàng)佛堂之記》、《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圖碑》、《登岱八首》、《太極圖》、《谷山寺敕牒碑》、《頌岱詩》、《乾隆御制詩》、《望岳詩》、《筑橋碑記》等名碑19塊。西廊內(nèi)陳列漢畫像石48塊。殿前院,古柏蔽蔭,碑碣林立:東有《宋封祀壇頌碑》、《金重修東岳廟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廟碑記》;西有《大宋天貺殿碑銘》、明太祖御制《封東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觀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間《重修岱廟記》等。
銅亭鐵塔
岱廟后院的東西兩側(cè),東為銅亭,西為鐵塔。銅亭又名“金闕”,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鑄。亭為銅質(zhì),施以鎏金,亭長4.4米,寬3.4米,內(nèi)祀元君銅像。璀璨耀目,端莊渾重,該亭以仿木結(jié)構(gòu)形式裝配而成,為重檐歇山式,顯示了中國古代精湛的冶鑄工藝。20世紀(jì)70年代遷入岱廟。泰山人文景觀之二絕——秦刻石, 也稱李斯碑。此刻石是秦二世胡亥所下詔書,由丞相李斯以小篆字體書刻制成的。小篆字體筆畫簡易而形體整齊秀美,較繁贅的大篆更為人們所喜愛?!短┥角乜淌吩卺讽敚鬂u磨損。至清代移存山下岱廟,曾被盜而又追回。尚存完整者7個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短┥角乜?石》已成為稀世瑰寶。西側(cè)的鐵塔為明嘉靖年間鑄,造型質(zhì)樸雄偉,原有13級,立于泰城天書觀,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軍飛機炸毀,現(xiàn)僅存3級,高約4米,1973年移此。[15]
岱廟碑林
岱廟因歷史久遠(yuǎn),藏碑頗為豐富?,F(xiàn)存歷代碑刻300余通,林立而群,形制各異。有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體現(xiàn)漢代隸書風(fēng)格的“張遷 碑”、“衡方碑”;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制碑等。以時代而論,自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等,至現(xiàn)代名人題刻,時間跨度達(dá)二千余年。就碑之來源,一是岱廟原有的,二是由廟外遷入的。從碑的內(nèi)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chuàng)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故有岱廟碑林之稱。
宋《大宋東岳天齊仁圣帝碑》又名《祥符碑》,立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六月。碑高8.2米,寬2.15米,碑陽刻文34行,滿行61字,共2319字。由翰林學(xué)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詔、朝散大夫尹熙古篆書碑額并書寫碑文。該碑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將泰山神由“王”晉封為“帝”之后所立。碑文敘述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不斷為泰山神追加封號的經(jīng)過,以及真宗封泰山、謝天書后的重大變化。
《宣和重修泰岳廟記》又稱《宣和碑》,立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碑高9.25米,寬2.1米,龜趺螭首。龜座高1.85米,寬3米,長5米,重4萬余斤,為岱廟諸碑之冠。碑陽刻文26行,滿行74字。額陰刻“宣和重修泰岳廟記”2行8字。翰林學(xué)士宇文粹中撰文,張漴書并篆額。宣和六年(1124年)北宋王朝危在旦夕,為保江山,宋徽宗不惜耗費巨資,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借神的力量庇佑自己。碑文主要敘述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登基至宣和四年(1122)二十一年問陸續(xù)重修岱廟的情況。
秦《泰山刻石》也稱《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據(jù)《史記》載,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3句為韻,12韻,144個字。
文物保護(hù)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因“中原大戰(zhàn)”岱廟成為兵營。是役岱廟壁畫被“炮毀數(shù)處”。此后,在岱廟唐槐院駐軍、飼馬,唐槐被摧殘迨枯。民國二十年(1931年10月),泰安縣縣長周百鍠和趙正印報請山東省政府批準(zhǔn),維修、保護(hù)天貺殿壁畫,并在壁畫之下設(shè)鐵質(zhì)護(hù)欄。
1949年7月,開始修復(fù)岱廟。自清末至1948處泰安解放前夕,岱廟建筑、文物遭到嚴(yán)重破壞,到處斷垣殘壁,破敗不堪。至50年代初,人民政府先后多次撥款對岱廟進(jìn)行修葺,先后換頂、勾抹、翻修天貺殿、配天門、仁安門、三靈侯殿及太尉殿、東西二神門等;對李斯小篆碑、唐槐、漢柏等增設(shè)護(hù)欄;將歷代珍貴碑刻移至一處排列存放,加以保護(hù)。
1955年,泰山整修委員會成立,對岱廟等泰山古建筑整修,次年4月竣工。
1983年,整修岱廟遙參亭,翻修大門、配房等12間。在岱廟重立“禁止舍身碑”、“五三慘案紀(jì)念碑”。投資15萬元彩畫裝點東西碑廊并安裝門窗,將漢“張遷碑”、“衡方碑”等19通著名碑碣放置東廊房。漢畫像石40余塊置于西廊房。對院內(nèi)部分古樹名木增設(shè)石護(hù)欄,并補植部分松柏銀杏。11月8日開始在西院建民族風(fēng)格的四合院式的兩層樓房(建筑面積1500余平方米)作為文物庫房,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共投資30萬元,此工程為國家計委批準(zhǔn)建設(shè)。同年,在岱廟景點新添部分石匾聯(lián)。
1988年1月,岱廟被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1997年,對岱廟坊實施結(jié)構(gòu)加固復(fù)原及表面化學(xué)保護(hù)工程。
2004年,修復(fù)岱廟北、東城墻部分,至此岱廟城墻完善工程,基本完成。
2006年,完成歷代石雕、漢畫像石、歷代碑刻、岱廟神軸及配天門臨展廳等五個展室的改造。在鐘樓和西神門之間,復(fù)建廊房11間,面積339平方米。西花園進(jìn)行改造工程。
文物遺存
岱廟保存了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更為珍貴的是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漢柏院內(nèi)碑碣林立,約計90余塊。其中有后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后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和當(dāng)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hù)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短┥角乜淌风澘糖厥蓟使Φ裸懞颓囟涝t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dāng)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后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后經(jīng)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fù)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胺Q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建筑價值
1984年,正陽門的考古發(fā)掘較為完整的反映了岱廟路面的歷史延續(xù)性。通過打探溝,根據(jù)其土質(zhì)土色不同,將現(xiàn)有正陽門地面以下從上到下劃定為五個大地層,第一層為現(xiàn)代水泥路面,厚10厘米;第二層厚28厘米左右,土色灰黃,表面有3厘米左右厚的紅燒土,下面含大量紅燒土塊、石灰及明清時期的黃、綠琉璃瓦等建筑垃圾;第三層厚8厘米左右,黃色土,表面也有一層薄薄的紅燒土;第四層,厚35厘米左右,為黃色夯土,夯筑十分堅硬,每夯層厚10厘米左右,夯窩直徑5厘米左右。夯土內(nèi)夾雜極少的宋元時期的黑、白、青色瓷片;第五層,距地表75厘米,總厚度為135厘米,系一層青石板路面,石板厚16—24厘米,石板下位一層夯土、一層碎磚的地基,夯土與碎磚各鋪五層,其下為生土層。根據(jù)地層的疊壓關(guān)系來看,總共發(fā)現(xiàn)四層門道地面,最下層的青石板路面則是宋代初建的正陽門路面,其上各層是金大定十八年、明嘉靖二十六年、清康熙六年被火災(zāi)、地震所毀后的重修路面,與岱廟古代維修史相吻合。
岱廟漢代菱形紋子母扣磚。是1985年在仁安門安裝避雷設(shè)施開挖地下槽溝時,距地表1.5米處發(fā)現(xiàn)的,磚長33厘米,寬11.5厘米,厚5厘米,磚面略有弧背弓出,磚面飾繩紋,其背素面,磚一側(cè)周飾方欄,欄內(nèi)飾菱形紋,磚兩端中心部位施一凸一凹子母扣。
岱廟宋代“官”字銘文磚。2002年4月,在清理岱廟西城墻遺址時,于西華門北側(cè)城墻背里磚中,發(fā)現(xiàn)帶有“官”字款的銘文磚16塊,其中完整者7塊。磚長40—41厘米,寬19—19.5厘米,厚6—6.5厘米。銘文分陰文和陽文兩種,均為模印,時代為北宋。
岱廟明代鋪地磚。發(fā)現(xiàn)兩處:一是在東神門前距地表60厘米處發(fā)現(xiàn),磚長34厘米,寬17厘米,一是在建造雨花道院碑廊時,距地表55厘米處發(fā)現(xiàn),磚長36厘米,寬18厘米。
岱廟清代鋪地磚。在鋪設(shè)天貺殿西側(cè)南北向路面時,距地表9厘米處發(fā)現(xiàn)舊路面,中間為青磚,兩側(cè)為鵝卵石,磚長為31厘米,寬為14厘米,厚為6.5厘米。
旅游貼士
門票
門票價格:30元/人。
岱廟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周二下午對泰安市中小學(xué)團(tuán)隊免費開放。
交通
乘坐公交到達(dá)線路: 3路、4路、6路、15路、24路、33路、36路、39路、45路至岱廟站下車即可。
廟會
岱廟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會舉行廟會活動。
開放時間
03月01日至04月30日 7:50-17:30;
05月01日至08月30日 7:50-18:00;
09月01日至10月31日 7:50-17:30;
11月01日至02月28日 7:5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