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清虛觀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內東大街東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總占地面積5890.9平方米,是平遙古城內最大的道觀,按照道東佛西的傳統(tǒng)布局安排,坐落于東大街東段路北。清虛觀原名太平觀,始建于唐高宗年間,幾經易名,至清代復稱“清虛觀”。1989年,平遙縣文物局進駐清虛觀。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虛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清虛觀被開辟為平遙縣綜合博物館。2006年05月25日,清虛觀作為元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清虛觀共有十座建筑,前后三進院落,在中軸線上有牌樓、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宮、玉皇殿。觀院門牌樓,豎于兩柱,并由八字形叉柱穩(wěn)固,上有乾隆三十六年題"清虛仙跡"的匾額。龍虎殿、三清殿均為元代修建、明代重修,龍虎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采用"懸梁吊柱"的奇特結構,殿下面東西廊分塑青龍、白虎二神像,高達5米,骨骼雄健,怒目而視,手持戟劍,神態(tài)勇猛,體態(tài)完好,為明代作品。壁上有青龍、白虎形象,其中白虎抽象造形頗奇特,這組塑像為元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三清殿于明萬歷年間重建于中院北面,面寬五間,進深十一椽,上起五脊六獸歇山項,結構奇特,殿宇高大壯觀,殿內三清等泥塑已蕩然無存,僅殿內西側豎記述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大殿東西兩旁各筑有耳殿三間。三清殿前高臺基上筑有一處包廈接卷棚頂,即獻殿。閣內樓上有呂洞賓泥塑,又名純陽宮。純陽宮重建于清光緒年間,時代屬晚,裝修頗精,觀內遺存宋、元、明、清碑碣近30通,是研究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中院東西各有配殿十一間,院中通道左右各建有小碑房一處。三清殿之后即為后院,正位十字式拱窯3間,供真武及二侍者塑像;窯頂原有玉皇閣5間,回廊環(huán)繞,明代建造,清代后期毀于火災。后院東、西兩廊,各有窯洞5間加前廊,為當年羽上庫廚和迎客之所。
龍虎殿是清虛觀的山門,修建于元代初年。山門在道家眼中象征三界,跨入山門,就意味著跳出了三界,不受世俗的煩擾,可以清靜修煉。
山門龍虎殿,元代風格建筑。面闊五間,進深四椽,體量宏大。柱子排列規(guī)整,柱頭收分明顯,傾角顯著,柱頭帶卷剎,柱楚表面,柱子用料碩大,給人以宏大厚重的感覺。屋檐斗拱四鋪作,補間一雜,結構粗大,造型美觀。梁架四椽栿,梁架四角置抹角梁于二層井口枋上,以“懸梁吊柱法”承托平梁與老角梁后尾,這一地方建筑手法引起了許多人駐足深思;這種作法,既省料,又擴大了室內空間,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元代建筑風格中的靈活多變,大膽創(chuàng)新。
屋頂形式是歇山頂,也叫九脊頂,正脊與垂脊交界處的“吻獸”,既能起連接作用,又可裝飾屋頂,更重要的是表達人們一種美好的愿望--“興水滅火”。屋頂上琉璃瓦與灰瓦相間的手法,看來清麗不俗,可見琉璃瓦的使用,能夠增加色彩變化,增強建筑物金碧輝煌、莊嚴大方的藝術效果;屋檐處的瓦當、滴水,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雨天的“雨滴臺階下,人在屋中憩”的美學意境;屋檐出檐深遠,影響室內采光,因而飛起屋頂四角,斯翼如飛的樣子,使沉重的屋頂顯得更加生動有力,飄逸輕盈。整個龍虎殿給人一種孔武有力、粗獷率真的感覺,恰似當年橫掃亞歐的蒙古人性格,使建筑美和人的向往在這里形成完美的畫卷,達到“天人合一”。
檐下是兩尊具有元代風格的彩塑;東青龍、西白虎,它們是道教中的守護神,既保護寺院,又教導人們皈依道教。通高達5米,面部圓潤,劍眉怒目,鼻翼擴張,手握兵器,兩手撐開,大塊的體量和舒展的加熱表現(xiàn)他們魁梧剛健的氣魄,氣吞山河的氣概,與周身飄舞的彩帶互相襯托、對比,更體現(xiàn)出武士的英氣內斂,內張外馳的精神面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生命力,仿佛站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冰冷的泥士,而是活生生、有血肉的門神武士。
純陽宮“純陽”二字,為洞賓之號,“宮”為祀奉神仙的宮殿。純陽宮,因供奉呂洞賓而得名。
純陽宮建在觀中甬道盡頭的高高月臺上。面寬三間,六檁卷棚式,懸山頂,前有抱廈,斗拱五踩,雙昂,補間一攢,屋面裝飾繁官,色彩華麗,整體風格趨于小巧輕盈,而又有幾分柔性之美。
純陽宮內設有神龕。金形泥質、道骨仙風的呂神端坐神龕內。由于呂祖高高在上,人們必須仰視才可觀其貌,更可以體現(xiàn)出人們對呂洞賓的敬仰之情。據(jù)《縣志》載:呂洞賓在清代時曾有清虛觀顯靈,留下“
一心二人仁”的仙跡在玉皇閣柱子上,因此清代知縣增修這精巧典雅的純陽宮供奉呂祖。千百年來,這里香火一直綿延不絕,尤其是每年四月十四,呂仙誕辰,更是香客如云,極大地縮短了清靜道觀與喧鬧世俗間的距離。
純陽宮外的楹聯(lián):“一元道氣遠超天地外,三十功名常伴夢幻中”,將道教追求的祥和超然一語道破,清代石獅、道符,端立宮外,鎮(zhèn)宅避邪。
整座宮殿,成為清虛觀的主體建筑之一,也是道教文化體系的見證之一,更是研究道教文化的實例所在。
三清殿在純陽宮后面,面闊5間,進深9椽,單檐歇山頂,四檐斗拱五踩,補間一攢,內、外檐斗拱做法相同。拱眼壁上懸塑龍鳳,若飛若動。殿頂琉璃方心、剪邊。殿內梁枋間有“大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題記。神臺上原有“三清真人”、“二十八宿”神像。
三清殿兩側有東、西耳殿各3間,原供“三官”、“四圣”、“五岳”、“四瀆”;東、西廊殿各11間,硬山頂造,原供“九天圣母”、“九曜星君”、“七十四司”。民國18年(1929),耳殿及廊殿的塑像均遭毀壞。
在三清殿內豎立有一透靈神碑,原叫蒙漢碑,通高205厘米、寬90厘米、厚23厘米,為元代作品,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碑之正背兩面都刻有文字、記錄著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正面文字是用蒙古國初期沿用的八思巴文記錄;背面是用漢文楷書對此碑正面記錄的翻譯,故稱蒙漢碑。此碑質地多瑪瑙石沉積而成,石碑表面光滑透亮,觸摸涼爽,多有觀光游覽的善男信女用于接摸其上,頓感一股奇特的神仙靈氣,這無疑是一種很好的精神慰藉,故俗稱“透靈”碑。據(jù)專家考證,這種碑保存下來的現(xiàn)已屈指可數(shù),它既是信奉者很好的精神依托,也是研究蒙古歷史文化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無需門票,包含于古城通票內,平遙古城通票130元。
周一-周日:8:00-19:30(春夏);8:00-18:00(秋冬)。
乘平遙103路到北門口(招呼站)站,步行1.3公里可達。
乘平遙108路北線到大南門站,步行1.4公里可達。
乘平遙1路到北門新都街口站,步行1.2公里可達。
清虛觀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欽賜牒文,改太平觀為清虛觀。
元佑七年(1089)重修。
金明昌六年(1195)補修。
元初,賜名太平興國觀,蒙元憲宗二年(1252)易名太平崇圣宮并重修。
清代復稱清虛觀。元代之后的明成化、萬歷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均有過規(guī)模較大的補筑、修葺。原貌宏偉壯觀,清代時為列縣“十二景”之一。今存元、明、清三代遺構,山門前有木構木牌坊,二柱式,前后置戧柱,歇山頂,斗拱七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在中軸線上,先后由山門、龍虎殿、獻殿、三清殿、玉皇閣形成三進院。主體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東、西有廊殿。獻殿兩翼有八卦臺,甬道兩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閣和東、西廊窯組成后院。
清光緒末年,觀內興辦學堂,民國后改為學校。
民國15年(1926)以后的各個歷史時期,又作軍營、軍隊留守處、糧庫。
1949年以來,糧食部門占用期間,大殿塑像遭毀。
1973年11月15日,平遙縣革命委員會公布清虛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冬,平遙縣文物管理所進駐其中,此項文物始得有效保護。
1985年,糧食部門徹底騰遷,清虛觀建筑群的原貌漸趨恢復。
1989年,平遙縣文物局設在清虛觀。
1992年,復修后院西廊窯,翻修龍虎殿、中院東廊房屋頂。
1996年1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清虛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中院西廊房落架大修,三清殿撥正梁架,更換折裂構件,翻修屋頂,補配脊飾。
1996年,在清虛觀籌建了平遙縣博物館,
1998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9年,重修后院東廊窯。清虛觀的歷史原貌將全面恢復。
如今,清虛觀向我們展示三部分內容:中軸線上道教遺存向我們充分立體地展示中國道教文化,東西廂房的平遙城史文化,展示了平遙從遠古城的洪荒時代開始的悠悠歷史、燦爛文化,文化珍品異彩給呈,展示它們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同的藝術風格。
據(jù)平載: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潤八月,曾有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西巡途中,路宿平遙,皇帝親臨清虛觀問“道”測字的記載。留下了永垂史冊,流芳百世的典故。光緒皇帝進到觀中,行至純陽宮的月臺。
道長問道:“施主可否問道?”
光緒曰:“吾只測一字,‘山’,你看甚意?”
道長看到是“山”字,上下打量了一番施主道:“山不見水,無根基,想必施主問得是江山如何?”
光緒佩服地點頭說:“好?!?/p>
道長接著說:“你問我,我問誰,滿朝文武都是賊,若要江山保平安,除非日后賊殺賊。潤八月天年不佳,國有大難,民有大禍,不過劫難將過,來年看好。”
光緒皇帝聽后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希望日后有所轉機。至此,清虛道觀問“道”美名,揚及全國,經久不衰,吸引著許多中外游人前來問“道”測字。
傳說清康熙年間的一天,曾有一位其貌不揚的老人出現(xiàn)在清虛觀,并在玉皇閣的柱子上留下“一心二仁人”五個字,當時的住持根據(jù)字跡和相貌考證,認定這位老人應該是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由此有了“清虛仙跡”的動人傳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住持趕修了純陽宮,用作奉祀神靈宮殿。這座宮殿,造型秀巧華美,宮內的“呂祖”彩塑端坐于神龕,面目慈祥,安穩(wěn),虎體龍眼鳳目朝天,頭戴純陽甲衣著黃衫,寬袍深袖,為一副神仙模樣,每年農歷四月十四“呂祖”誕辰日,為紀日香火旺盛而形成了清虛觀的廟會紀日。據(jù)平遙城的老人們講,從前每逢清虛觀廟會,平遙城便會張燈結彩,鼓樂齊鳴,熱鬧非凡,從午夜的子時開始,善男信女們就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前后簇擁,熙熙攘攘,占卜仕途期盼“呂仙”的保佑,這雖然帶有一些迷信色彩,卻反映了人們對祥和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一種精神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