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塔確切建筑年代不詳。明修《高陵縣志》記載:“三陽寺(昭慧院)唐大中年間創(chuàng)制,然有塔則非近代物矣。”
現(xiàn)據(jù)其構(gòu)造及其它方面的資料佐證,當(dāng)屬唐中期建筑。
高陵塔(昭慧塔),1956年,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陜西省文物局撥專款九萬元對塔進行保護維修。
1982年,由縣文管會對塔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塔角檐恢復(fù)安裝了108個風(fēng)鈴。2006年該塔被公布為全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公布的全國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高陵塔條取其古意名為“昭慧塔”。
現(xiàn)存一九八二年在重修古塔時,從地宮中發(fā)現(xiàn)北魏造像碑座一個。
碑座周圍有線刻佛像及菩薩像。
另存一通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昭慧院碑。
(以上資料參閱《高陵縣文物志》9—21頁。《中國文物地圖集》137—138頁。)
一、三陽寺塔:位于高陵縣城東南,今高陵中學(xué)內(nèi),為八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53米,磚砌疊澀,菱角牙子出檐,檐角微翹,每層檐下砌單昂斗拱,一層南北各辟一卷門,除第八層外,三層以上每層?xùn)|、西、南、北各辟卷窗,塔剎為磚砌寶瓶狀,塔身中空設(shè)梯,可旋繞登上頂層。
二、據(jù)《高陵縣志》記載:“三陽寺,唐大中年間創(chuàng)制?!?/p>
三、又據(jù)塔下明正德十六年(1521)碑記載,塔原建于三陽寺昭慧院內(nèi)。因寺址地處涇陽、咸陽、渭陽交界處,故稱三陽寺,塔因寺名,故亦稱“三陽塔”。(見《陜西古塔》25頁)
四、《登高陵塔有感》 明·陳維寧
荒寺浮屠接太空,
登臨平步襲天風(fēng)。
南山可望連秦塞,
渭水東流繞漢宮。
(摘自《高陵縣文物志》19頁)
保護范圍:。
就在這座塔向北30米處,就是歷史上人稱“三絕碑”的李晟碑和碑亭。李晟(字良器,727-793)-唐朝名將 綽號“萬人敵” 中唐頂梁柱。
為什么叫三絕呢?李晟聲震中外,中唐名將,此一絕也;當(dāng)時宰相裴度親自撰寫碑文,此二絕也;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親自書丹(以便讓工匠刻在碑上),此三絕也。
所以后來金石學(xué)者都把這個碑稱為“三絕碑”。
碑連額高一丈四尺二寸,寬五尺八寸二分,三十四行,行六十一字。
裴度撰,柳公權(quán)正書,并篆額。
此碑明代已多漫漶,近拓石花滿布。
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云:“字雖剝落,然一看挺拔不群之概,尚可捫而得之也?!?/p>
與《金剛經(jīng)》相比,加強了斬釘截鐵、棱角分明、點畫爽利森挺、挺拔不群之概。
但是有些地方結(jié)字顯得拘謹,局促。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位于西安城東北高陵縣榆楚鄉(xiāng)馬北村東渭橋北李晟墓西北200米處。
李晟為唐德宗時期大將,朱泚作亂,李晟率兵平叛,在東渭橋畔與朱泚激戰(zhàn)獲勝,收復(fù)了京城。
碑由裴度撰文,柳公權(quán)書丹,俗稱三絕碑。
自唐迄今,渭水北移4公里,為防止碑沒入渭水,遷碑至高陵縣文化館。
為了加強保護,現(xiàn)移至高陵縣第一中學(xué)校園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