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標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國務(wù)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jié)構(gòu)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剎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面均有劵門。
2008年5月,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宗教研究所所長王亞榮表示,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宮。由此推測玄奘自印度取經(jīng)歸來后,所帶回的珍寶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宮內(nèi)。
據(jù)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從印度取經(jīng)歸來后,帶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貝葉梵文真經(jīng)及八尊金銀佛像。為了供奉和珍藏帶回的佛經(jīng)、金銀佛像、舍利等寶物,經(jīng)朝廷批準,玄奘親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現(xiàn)在,玄奘所帶回的珍寶到底珍藏在哪里,卻無人知曉。
王亞榮認為,古塔地下一般情況下都有地宮,和法門寺寶塔下有地宮一樣,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宮,只是大雁塔地宮尚未發(fā)掘而已。由此推測,大雁塔下的地宮里極有可能藏有玄奘當初帶回的佛教珍寶。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長解守濤介紹,2007年有關(guān)部門曾對大雁塔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進行探測,探地雷達曾經(jīng)探測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這些空洞應(yīng)該就是大雁塔的地宮。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lián)。底層南門洞兩側(cè)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人稱“二圣三絕碑”。
兩碑規(guī)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jīng),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圣教》。
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畫家吳道子,大詩人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可惜早已湮沒在歷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還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除此之外,南門的券洞兩側(cè)還嵌有“玄奘負笈圖”和“玄奘譯經(jīng)圖”。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即著名的關(guān)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題名已經(jīng)看不到了,其原因,據(jù)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飲,將“向之題名削除殆盡”。
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nèi)題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F(xiàn)存大量歷代題記,僅明、清朝時期鄉(xiāng)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fēng)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cè)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當時“雁塔”之風(fēng)光寫照。此外,還有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jīng)圖碑》。在塔內(nèi)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lián),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
一層塔內(nèi),還設(shè)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fā)展,佛塔的結(jié)構(gòu)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cè)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jīng)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jīng)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奮斗精神。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nèi),供奉著一尊銅質(zhì)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游覽的游客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cè)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xiàn)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fā)的詩句。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guān)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
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今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xué)者不足10位,其珍貴神秘可見一斑。
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jù)唐代玄奘法師晚年于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復(fù)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nèi)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nèi),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shù)首詩詞??筛Q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shù)造詣。
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天寶十一年(752年)晚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七層是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圣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huán)為詩句,可有數(shù)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游人解釋了最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存放經(jīng)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師究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shù)量未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jié)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余粒?!焙箝L安年間改建大雁塔,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也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
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為友人所贈。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陜西咸陽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面印著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內(nèi)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將佛寶陳列于大雁塔上。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shù)貝葉經(jīng),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jīng)卷。由于古印度沒有紙張,書寫常以貝葉代之,玄奘沿著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jīng)均為貝葉經(jīng)。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就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xué)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傳入中國的結(jié)果。大雁塔是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標志之一。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師親自主持修建。而后經(jīng)歷代改建、修繕,逐漸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漸演變成具有中原建筑特點的磚仿木結(jié)構(gòu),成為可登臨的樓閣式塔。這一過程生動地體現(xiàn)了佛教建筑藝術(shù)傳入中國并逐漸的中國化。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進一步佐證了大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的歷史。大雁塔內(nèi)收藏的貝葉經(jīng)也是彌足珍貴的佛教文物。
“雁塔詩會”曾是大雁塔最輝煌的一頁歷史。
千百年來,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的詩人多達數(shù)百人,留下諸多詩作?!把闼姇敝栽谖幕飞狭粝铝藵庵氐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員的參與和推動。
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時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親臨賦詩,當上皇帝后,又親謁慈恩寺賦詩一首:“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ㄉw飛團影,幡虹曳曲陰……”唐中宗時,專置修文館,招納文人雅士,往往隨駕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陽節(jié),皇帝都要親臨慈恩寺登高遠眺,吟詩作賦。學(xué)士們則紛紛唱和,曾被編輯為四十卷詩集,廣為傳誦,雁塔詩會一時蔚然成風(fēng)。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層懸掛有這些詩會佳作。
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臨大雁塔都留下傳誦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詩人岑參的《與高適、薛據(jù)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傳誦千古。
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游慈恩寺,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凡新科進士及第,除了戴花騎馬遍游長安之外,還要一起曲江流飲作詩品評(皇帝也必于曲江邊的樓上垂簾觀看),杏園探花參加國宴,然后登臨大雁塔,推舉善書者將他們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墨筆題寫在墻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最出名的當屬白居易。他27歲一舉中第,登上雁塔,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悅。
到了明代,長安雖已不是國都,但當?shù)氐奈娜藢W(xué)士追慕唐代雁塔題名的韻事,在每次鄉(xiāng)試(相當于省級考試)結(jié)束后,考中的舉人都要相攜登塔,題詩留名。直到現(xiàn)在,大雁塔有的門楣和石框上還有前人的部分題詩留存。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大慈恩寺內(nèi)
開放時間:09:00~17:00(每日)
門票:大慈恩寺50元/人(大雁塔登塔旺季30元,淡季20元)
交通
公交:乘坐公交5、21、22、27、41路至雁塔西路東口站下車即到。
地鐵:乘坐地鐵3號線到“大雁塔”站下車,向南步行8分鐘可達。
西安大雁塔音樂噴泉開放時間
西安大雁塔音樂噴泉廣場是西安游客必去的景點之一,每天演出四場,最早一場12:00開始,最晚一場21:00開始。
西安大雁塔北廣場音樂噴泉演出時間安排如下:
第一場:12:00-12:15;第二場:16:00-16:15;第三場:19:00-19:15;第四場:21:00-21:15。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以官方發(fā)布為準。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zhí)陔方ǚ鹚?,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chuàng)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chuàng)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nèi),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jīng)和藏經(jīng)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wù),以“恐人代不常,經(jīng)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jīng)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規(guī)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jīng),大雁塔內(nèi)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筑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共有5層,高60米。后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筑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筑風(fēng)格比起來有些不協(xié)調(diào),于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
第二次: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yè)已形成的陽性奇數(shù)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shù)10層。(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第三次:
五代后唐長興二年(931年),后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fù)到7層。后來西安地區(qū)發(fā)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第四次:
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chǔ)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占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