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秦王朱樉墓在西安市南郊杜陵原上,長安區(qū)大府井村東。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秦王,十年就藩西安府,鎮(zhèn)守關(guān)中。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卒。
朱樉陵園建筑豪華,今已蕩然無存,惟有黃藍(lán)諸色琉璃瓦殘片散于陵前,園門西南,神道直北,旁列華表,麒麟、虎、羊、馬、獅、人等石雕,東西對列,莊嚴(yán)肅穆,氣勢宏偉。
秦王朱樉其后二百多年間,共有13位藩王,1位世子,16位王妃,38位郡王去逝,他們死后下葬的共68座陵墓散落在東起鳴犢西至三爻一帶的少陵、鳳棲塬上,當(dāng)年各陵墓建筑宏偉,陵前殿堂樓閣競相錯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園。
秦王代表
秦愍王
秦愍王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被封為秦王,是為第一代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于西安,鎮(zhèn)守關(guān)中和西北。由于政績比較突出,所以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舉薦為宗人府宗人令,洪武二十八年(1395),詔令帥平羌將軍寧正征叛番于洮州,番懼而降,皇帝賞賜甚厚。同年三月薨,葬于今長安區(qū)杜陵原。
朱樉墓冢在今杜陵鄉(xiāng)大府井村東北,坐北向南,現(xiàn)封土高約20米,周長l87米。墓前神道兩旁有華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馬、石人、石獅等大型石雕l8件,均系明初雕刻,造型、刻工均極精美,是一批明代石刻藝術(shù)的精品。
石雕由南向北依次為:八梭形華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馬2對、雙手持笏的文官和雙手持劍的武官各2人,另有1對神情兇猛的蹲獅蹲于門闕兩旁。華表上的蹲獸已不知去向,有一具石羊和武官也沒了蹤影,墓碑已蕩然無存,只剩下駝碑的大龜,且已殘缺。有些陪葬墓被當(dāng)?shù)卮迕裢谮H⊥翚Р怀尚巍?/p>
秦隱王
第二任秦王隱王朱尚炳,葬朱樉墓東側(cè)1000米處(距更東側(cè)的漢宣帝杜陵1000米)朱樉墓東南的四座墓中有兩座為第三代秦王僖王朱志垣和和第四代秦王懷王朱志均。僖王朱志垣是隱王朱尚炳的兒子,第三代秦王,永樂二十二年(1424)薨。據(jù)《咸寧縣志·陵墓志》載,墓在大府井東北愍王朱樉墓旁,據(jù)專家分析可能在朱樉墓東南4座墓冢之中,現(xiàn)無法確認(rèn)。
懷王朱志均是僖王朱志垣的庶兄。因朱志垣無子,其庶兄由渭南王繼承王位,在位兩年,于宣德元年(1426)薨,陪葬于朱樉墓旁。據(jù)《咸寧縣志·陵墓志》載,墓在大府井東北朱樉墓東南4座冢之中,具體位置尚待確定。
其他秦王墓略見列表
秦王相關(guān)
明制:各藩始王之后,世子、諸王年滿二歲后,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個天井,死后才封葬,諱避墓,稱為井。依制:每井有兩營兵護(hù)守。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陵,每個寨就是守陵軍的駐地。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這里。今以大府井為首(今長安區(qū)韋曲鎮(zhèn)大府井村東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護(hù)陵軍營形成許多寨(東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之后經(jīng)歷600多年的風(fēng)雨滄桑和社會的變革,“井”和“寨”發(fā)展為村莊,居民均為藩王守陵軍裔。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
古人追求“視死如生”的殉葬制度,各陵墓建筑宏偉,地面殿堂樓閣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園,并征移大量農(nóng)戶居住墓莊護(hù)陵,形成如今的九井十八寨。
明制:諸藩王“塋地周圍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并置“石人二,文武各一;虎、羊、馬、望柱各二”。而現(xiàn)存于秦藩諸王墓的石刻,都有石麒麟、石獅,且石馬有超過一對甚至為三對的,完全越制。十四陵及50余座陪葬墓保存基本完好,地下文物豐富,僅簡王墓就出土文物320余件,現(xiàn)陳列于陜西省博物館,地面100余件大型石刻更是巧奪天工。所以,西安“十四陵”與北京“十三陵”相得益彰,共同構(gòu)成一部埋藏在地下的明代通史??梢哉f是西北明墓開發(fā)第五大工程,亦是明墓挖掘清理與旅游開發(fā)的試點(diǎn)工程。
明十四藩王陵距市區(qū)較近,北依少陵、鴻固、鳳棲諸塬,南望終南山,東南溝壑縱橫,丘陵起伏,西南一馬平川,長安秀色盡收眼底,實(shí)為“萬年吉壤”的風(fēng)水寶地。有明一代,鎮(zhèn)守西安府的共有15個秦藩王。明崇禎十六年(1643)十月十一日,李自成破西安,第15位秦王朱存極,被俘后投降起義軍,被大順政權(quán)封為權(quán)將軍,后被押赴北京。李自成山海關(guān)戰(zhàn)敗,敗逃回陜途中,朱存極被殺于山西境內(nèi),不知葬于何地。故有秦藩王十四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