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塔,相傳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十年(247年),曾有“舍利寶塔”和“報恩塔”(有傳說孫權為報母恩而建)名。迨唐乾符、廣明年間(874~881年),塔毀于兵燹。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吳越王錢俶重建,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塔的底層毀于大火,龍華寺畫僧竹禪捐畫資修復。
1926年夏,某日上午10時許雷電交空,雷擊中龍華塔,毀塔第4層北角及第3、第4層護欄。
1966年8月25日,一些人打著“破四舊”的旗號,用繩索套住龍華塔,欲將塔拉倒,進而企圖用汽油焚燒,居民竭力反對而未逞。
1937年8月18日、9月11日和9月19日,日軍數(shù)次派飛機轟炸龍華鎮(zhèn),龍華寺也多處中彈,到處殘垣頹壁。
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撥款大修龍華塔,拆除民國時期所建不符原塔風格的部分建筑,以及明代改裝的石梯,恢復木梯。施工中,在檐角上發(fā)現(xiàn)宋式磚拱額枋和鴛鴦交手拱,塔下又發(fā)現(xiàn)宋代瓦當。
1955年2月,龍華塔完成,寶塔重現(xiàn)宋代風貌。
1979年,國家撥款對龍華寺進行全面修復。
1982年,對龍華塔整修時塔心柱發(fā)現(xiàn)白蟻,施工隊限于技術力量未作調(diào)換。
1984年5月起,龍華塔再次大修。截換了塔心柱上部近10米的一段。拆除并重建了塔的第6、7層,重新鑄造并更換了重達3.2噸的鐵制塔剎。
1985年6月,龍華塔改造完工。
1990年12月,龍華塔立面照明安裝工程完工,塔身、塔檐安裝164盞泛光照明燈,塔院裝燈20盞。
1999年,由市文管會和龍華寺投資90多萬元,對塔進行整修和粉刷,并裝置光導纖維照明。
龍華塔系磚木樓閣式塔,八面七層,總高41.03米(自底層圍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龍華塔塔基有尾徑130毫米的木樁。龍華塔塔壁由實心燒結黏土青磚砌筑,經(jīng)現(xiàn)場測量,青磚的尺寸為:一層,350毫米×155毫米×70毫米青磚;三層,350毫米×155毫米×70毫米青磚;五層,350毫米×130毫米×50毫米青磚;七層,350毫米×130毫米×50毫米青磚。砌筑砂漿為黃砂和石灰組成的混合物。磚砌塔壁為空筒式,為主要承重構件。層檐、屋頂以及挑出平座的重量均通過斗拱等木構件傳入塔壁。塔頂木構主要由塔中央4根斜柱組成框架。整個頂蓋的重量以及塔剎的重量皆通過斜柱傳入塔壁,塔心柱主要起著中心固定的作用。
龍華塔是典型的閣樓式古塔,塔體的形狀規(guī)則有節(jié)律。平面為正八邊形,規(guī)則對稱,立面采用自下而上逐層遞減的收分技術,塔身成自然緩和的錐形體,這不僅從視覺上給人以秀麗舒暢的感覺,而且在結構上增加了建筑的穩(wěn)定性。每層各有4座壸門。每上一層,門的朝向各轉(zhuǎn)45°,外觀富有變化,且使塔壁承重均勻。龍華塔整體性能良好,磚墻壁較厚,每層有木結構的樓層約束,類似現(xiàn)代高層建筑中的筒體結構,具有抗震能力。
龍華塔底層塔心室地面與底層圍廊地坪面高差0.44米。每層伸出平座圍以木欄,以斗拱向外挑出飛檐,出檐甚寬,檐角懸鐵馬(俗稱銅鈴)。每層各有4座壸門,每上一層,門的朝向各轉(zhuǎn)45°,外觀富有變化,且使塔壁承重均勻。底層塔壁內(nèi)、外側均為正八邊形,外包邊長2.55米,墻體厚1.33米,4座壸門正對東、南、西、北4個方向。塔體外側設有8根廊柱,采用木構架與塔體相連。自2層起,高度和面積均逐層收縮,因而塔身顯得穩(wěn)固修長。塔壁外側為正八邊形,內(nèi)側為正方形。第6層塔心立一長18米的塔心柱直通塔尖。最上為塔剎,由“寶瓶”、“相輪”、“露盤”、“覆盆”、“浪風索”等18個部件組成,重達3.2噸,除“浪風索”外,均套于塔心柱上。每層層檐及頂層屋面以斗拱挑椽子,椽上鋪木望板。層檐及屋面鋪圓筒瓦、檐口做瓦當、滴水。每層出挑平座斗拱上鋪設木格柵、望板,望板上鋪地磚。各層樓板均為木樓板,上鋪地磚。樓梯為室內(nèi)木樓梯。
研究價值
龍華塔在自身纖細、輕靈、飄逸的基礎上,融入了吳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產(chǎn)物。是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不同地域建筑審美風格的藝術顯現(xiàn),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2006年5月25日,龍華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華塔與佛教的關系更為密切,做存放佛教舍利之用。傳說龍華塔是三國東吳孫權為歌頌母親功德以及孝敬母親而建,又稱為報恩塔。
龍華塔位于上海市徐匯區(qū)龍華路28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