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明佛教鑄像。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半山萬年寺內(nèi)。 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 名普賢寺,唐易名白水寺,宋更名白水普賢寺。明神宗朱翊鈞賜名圣壽萬年寺。1947年秋,除明代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xiàn)有殿宇兩重,系1953年重建。萬年寺的銅鐵佛像,殿內(nèi)其他小佛像共 331尊,皆玲瓏精麗。此外,巍峨殿、大雄殿的銅鐵鑄像,亦屬珍貴。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圣壽萬年寺(即峨眉山萬年寺無粱磚殿)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為穹窿頂方形無梁殿,東向。殿內(nèi)有銅鐵佛像共306件。其中普賢騎象巨型銅像1件,“圓覺”鐵像24件,小鐵佛像280件,小銅佛像1件。均集中存放于殿內(nèi)。
普賢銅像位于殿中,坐西向東。通高7.85米,重約62噸(內(nèi)侍奉旨監(jiān)造)。佛像通體敷金,高3.64米,雙膝坐于六牙象背負(fù)之貼金蓮花座上。蓮高1.39米,徑2.22米。佛像頭帶雙層金冠,冠高1.07米,徑0.83米。邊緣四周鑄有金佛像;連眼微合,唇角稍斂,給人以莊嚴(yán)、肅穆、慈祥之感;袒胸飾瓔硌,身披袈裟;右手執(zhí)金如意,左手置胸前,手心向上。六牙象四蹄遒勁有力,卷鼻舒尾,似將遠(yuǎn)行,很富動感;背飾雕鞍,彩帶pen頭。象高3.13米,長(鼻端至尾椎)5.23米,背寬2.20米,胸圍6.85米,頸圍4.15米,鼻端離地面0.08米;腿長1.3米;耳縱長1.35米;牙6個,左右各3,皆長0.9米;四蹄各踏蓮花蹬,蹬徑1.0米,高0.3米。佛像體空、壁厚,平均厚約0.1米。整個像體,系分塊焊接而成。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宋太宗趙光命內(nèi)侍張仁贊,攜金于成都鑄造,運(yùn)至此地組裝。曾經(jīng)歷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和明末3次火災(zāi),以及民國35年(公元1946年)1次火災(zāi)。
峨眉山相傳為普賢道場,而宋代普賢銅像又保存于萬年寺明磚殿內(nèi),說明此處正是普賢道場的中心所在。殿內(nèi)上部橫龕6道,列置小銅佛像307尊;四壁下部小龕24個,各置小鐵佛像 1尊,鑄造也很精美。大雄殿內(nèi)有大型銅佛像 3尊,系明嘉靖甲午年 (即嘉靖十三年,1534) 鑄造。巍峨殿內(nèi)的佛、道銅鐵像為明、清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