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建于1880年5月的大沽船塢甲塢(一號塢)現(xiàn)仍在使用,1977年將建塢初期的板基泥塢改建為水泥塢,所以該塢至今保存完好。清直隸總督李鴻章為修理北洋水師艦船,于1880年3月在在大沽海神廟一帶購地創(chuàng)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先后建“甲、乙、丙、丁、戊、巳”六個船塢,最大的可容2000噸船只進塢修理。1890年以后除修造艦船外,開始制造槍、炮、水雷等軍械。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侵占,后歷經北洋、民國、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1949年1月大沽船塢回到人民手中。
現(xiàn)存“甲“字塢一處、輪機廠房舊址一處、舊碼關一處、建廠初期古楊樹二株及海神廟遺址一處。(“乙、丙、丁、戊、巳”五個船塢均在不同時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現(xiàn)已淤塞、被填埋。)建廠初期的輪機廠房由于風、雨等自然因素破壞,房頂及墻壁破損嚴重,已不能使用。殘存的建廠初期的木樁碼頭由于浸泡于海河河水中,長年經受自然侵蝕,木樁已糟爛。
海神廟遺址已遭破壞,目前僅余地下部分,大沽船塢紀念館對其遺址進行圈圍保護,立標說明。大沽船塢創(chuàng)建至今己有120余年,是繼福建馬尾船政局、上海江南船塢之后,我國第三所近代船舶修造廠,也是我國北方早期的近代軍械制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