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簡介
喀拉汗王朝時期喀什噶爾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以其語言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聞名于世,11世紀末去世,安葬于他的故鄉(xiāng)——今喀什市西南48公里的烏帕爾山上。這座小山高出地面70公尺,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學者,這座小山被人們稱為“艾孜熱特毛拉木”——“圣人山”。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墓位于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艾孜熱特毛拉村,緊鄰我國西部年代最早的烏帕爾新石器遺址。在將近1000年的歲月里,這里一直是當地群眾當地旅游避暑好去處。1985年,陵墓被正式確定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各級政府相繼投入資金,對陵墓進行保護性修繕建設,對外開放。
主人介紹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于是1008年,卒于1105年,是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著名的語言學家1008年生于喀什噶爾,出身王族,是喀喇汗王朝勃格汗的后裔。
1058年因宮廷政變,祖父和父親均遭殺害。遂只身逃出喀什噶爾,長期在天山南北及中亞一帶進行考察。在突厥語系的各民族各部落中收集了大量的語言資料,潛心研究,分類整理,于1076年在巴格達(土爾耳)用阿拉伯文寫成百科知識性詞書《突厥語大詞典》 ,也為研究中國及中亞操突厥語各民族的語言、歷史、文化藝術等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資料,其學術價值倍受各國學者重視。迄今,該詞典已有10多種文字的版本先后出版。晚年他回歸故里,教書為生。1115年去世。死后葬于烏伯爾圣山,被維吾爾群眾稱為“艾孜熱特毛拉木”——“圣人墓”。
這部著作結構嚴謹,條目清晰,收進的辭匯極為豐富,堪稱一部關于突厥語諸部族的百科全書,對研究中亞各國的歷史、地理、民俗風情、社會生活、文學藝術等有很高的價值,而且為研究突厥語諸部族的歷史,地理,物產和民俗提供了寶貴資料,被許多國家用十多種文字出版發(fā)行。
墓地概況
墓地周圍還起建了陵殿與禮拜寺,占地面積達1200平方米,陵園背后還有這位學者后裔的墓葬群。這一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強烈地震中倒塌,1986年重建,對外開放。新建的陵園保持舊有規(guī)模:登著上山的臺階,座北朝南的陵園分外高大肅穆,以米黃色雕花墻壁為主調,分正門的禮拜寺與北部的墓室、紀念館兩部分。
陵園背后有一眼金水泉,清流潺潺,自山頂繞山腰一周婉蜒而下。陵園正門禮拜寺之下的空場中央,又有一眼清泉,被稱為“智慧泉”;泉邊的幾株古楊雖已半枯,依然高大粗壯,傳說為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生前親手所栽,樹齡已有900余年。站在山頂的陵園之間舉目四望,到處草木蔥籠、泉水環(huán)流,足令人涌起思古懷人的幽情。
環(huán)境特征
該墓位于喀什市西南45公里的疏附縣烏帕爾鄉(xiāng)艾孜來特毛拉山山崗上。這里環(huán)境清幽,林木蔥翠,氣候宜人。陵墓北側有一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突厥語大辭典》和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生平介紹等有關書籍與資料。陵墓的正前方有一眼清泉,泉邊有一叢古楊,樹干蒼老遒勁,枝繁葉茂。
墓地大事
1985年 陵墓被正式確定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各級政府相繼投入資金,對陵墓進行保護性修繕建設,對外開放。
2005年 恰逢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誕辰1000周年,疏附縣委、政府拿出專項資金,修繕景區(qū)景點,美化景區(qū)環(huán)境。同年十月,在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誕辰100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上,景區(qū)全新的面貌令來自四面八方的貴客耳目一新,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