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宅原名“承恩里”,北宋初年鄭氏在此始立宅,南宋時易名三鄭、仁義里。元代因兩次旌表為“孝義門”而改稱鄭義門,明代被旌為“江南第一家”。宅以鄭氏宗祠為中心,宗祠坐東朝西,占地0.5公頃,建筑面積2463平方米。
另有十橋九閘、東明書院遺址、文井、圣諭樓、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建筑與元、明古跡五十余處。祠內(nèi)另有宋濂手植樹齡六百四十八年的龍柏九株。鄭義門位于浙江省浦江縣盆地東北,距縣城14公里。義門以孝義同居聞名于世,歷宋、元、明,事跡載刊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南宋至道年間,衰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歷十五世三百三十余年,鼎盛期合食人口達三千余人。此后,鄭氏續(xù)立小同居傳承家范延及清末,亦越十三世之多。江南第一家——鄭義門為融古代建筑、儒學思想與傳統(tǒng)民俗于一體的典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倫理史、教育史及民俗研究等方面的價值。
古建筑群
鄭義門古建筑群(2001年6月25日公布) 位于浦江鄭宅鎮(zhèn)白麟溪東側(cè),又稱江南第一家。以鄭氏宗祠為中心建筑,肇建于元初,清嘉慶二年(1791年)重建。義門以孝義同居聞名于世,歷宋、元、明,事跡載刊三朝正史。同居始于南宋至道年間,衰于明天順三年(1459年),歷十五世330余年,鼎盛期合良人口達三千余。此后,鄭氏續(xù)立小同居傳承家范延及清末,繼同居亦越十三世之久。浦江鄭義門古建筑群也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qū)?,F(xiàn)存鄭氏宗祠、孝感泉、
九世同居、東明書院、玄麓八景、宋濂故址、崇義橋、老佛社、圣諭樓、昌七公祠、垂裕堂、尚書第、白麟溪古橋九閘、建文井、正德井、元鹿山房等元明清古跡50余處,元代鄭氏義門祠堂碑、白麟溪碑和鄭德璋墓標,明代文侯賜祭之碑、翰林學士宋文憲公碑以及《旌義編》、《鄭氏家規(guī)》、《鄭氏家儀》等文物彌足珍貴,祠內(nèi)另有宋濂手植樹齡600余年的龍柏九株。
景點介紹
“江南第一家”又稱鄭義門,是飲譽中外的華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居住于此的鄭氏家族,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開始,歷經(jīng)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達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時三千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 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景區(qū)內(nèi)保存有鄭氏宗祠、昌七公祠、建文井、老佛社等一批重要歷史文物。鄭氏家祠始建于元初,結(jié)構宏敞,風格古樸。宗祠內(nèi)高懸眾多歷代名人題匾和聯(lián)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前廳及拜廳天井內(nèi)有尊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勁,上薄云天。景區(qū)內(nèi)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東明書院、“十橋九閘”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跡遺址二十余處,內(nèi)容豐富,蔚成群觀。而入口區(qū)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全和含義之豐堪稱全國之最。 江南第一家是鄭氏人家,一個家同居十五世330年不分家,最盛時3300人同吃一鍋飯,家訓168條。想當年明太祖朱元璋,來到了浦江,閱覽了這個三千多人的大家庭尊老愛幼,和睦相處,驚嘆之余立即冊封為“天下第一家”,封完了朱元璋也后悔了,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封了人家是天下第一家,那皇室到那里去了?但是,金口玉言,收不回來了。好在當時鄭氏的當家人,也就是宗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不敢接皇帝冊封的“天下第一村”的招牌,趕緊自己做了一個“江南第一家”牌子,這樣給皇帝一個臺階下,當時朱元璋很受感動,更加器重和崇愛這個大家庭,當時在朝為官的有170多人,均忠心耿耿,無一貪官污吏。幾百年下來,改朝換帝,漸漸失寵,加上一場大火,導致了這個家庭的敗落,最終不免為俗,分家單過。但是,直至今日,當年盛世仍讓人感嘆。
“江南第一家”座落于浦江縣城東面12公里的鄭宅鎮(zhèn)。景區(qū)以豐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組合為特色,“青山庭院古鎮(zhèn),小橋流水人家”,是一組獨具情味的古鎮(zhèn)風貌景點。江南第一家是全國AAAA級景區(qū),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建設教育基地,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宅鎮(zhèn)是浦江縣一個山清水秀的古鎮(zhèn),鄭氏宗祠位于小鎮(zhèn)的中心。一進偏門,一塊“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額赫然觸目,門前兩旁書著“耕”、“讀”、“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十個大字。這每一個字,仿佛都在向人們展示那已久遠的年代,仿佛都在向人們昭示那個年代所發(fā)生的動人故事。北宋時候,有一個叫鄭淮的人與兩位兄弟遷到浦江,人稱“浦陽三鄭”。鄭淮的孫子鄭綺就是十五世同居的倡導者和開創(chuàng)人,人稱“同居第一世祖”。鄭綺善讀書,他肩負著振興家業(yè)的重任,開始以“孝義”為宗旨治理家政。鄭氏家族在明朝初年,步入鼎峰。此時,它已是“闔族殆千余指”,家族規(guī)模宏大,組織嚴密,為世人矚目而譽播八方。其不少族人參與了朱元璋王朝各項政策的制定,而朱元璋出于治國的需要,也借鑒鄭氏家族的治家實踐,以便有效地控制政局。
鄭氏宗祠全祠下門向西,面向白麟溪,門額“鄭氏宗祠”匾。鄭氏宗祠擴建于元初,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迄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歷史。后來經(jīng)過明清時期數(shù)次擴建,雖有破壞,但基本格局尚存,端莊肅穆,古樸厚重,入門后,右側(cè)有一石碑,上書“白麟溪”,是元丞相脫脫所書,左邊是一排蒼勁古柏,據(jù)傳是寧濂親手所植;旁邊的水池稱“潔牲池”,里面有兩中小池,形成一個“品”字。一行古柏,一個品字,寓意“一品當朝”。整個鄭氏宗祠可分為五進。前為師儉廳,次為中庭,三為有序堂,四為孝友堂即拜廳,王為寢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拜廳正懸“孝友堂”匾,左懸“會善鐘”,右有“聽訓鼓”。這兒的鐘鼓在當時是很有講究的?!皶喷姟泵刻煸缟锨枚南?,全族人員同時起床;接著敲四下,同時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兩隊,到“師儉廳”來聽家長訓話。敲“聽訓鼓”即表示家長開始訓話。全祠共有屋六十四間二弄,祠內(nèi)元、明名人碑刻、匾額、楹聯(lián)達三十多塊(對)?!半缝盒⒘x宗祠”原為明進士張奕槐題;“孝義家”三個大字巨匾是明太祖朱元璋親書;“師儉”為翰林周伯溫書……鄭氏義門把大同理想追示融在家儀中,把有序、師儉列為治家的兩大支柱。因為序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序則不亂,不亂則安”;儉能解決人與欲的關系,“師儉則無欲,無欲則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