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為跏趺坐,高7.5米,頭上高肉髻刻以螺發(fā)。面相方圓,表情莊重而敦厚。佛身腰上束帶并作花結(jié),外披袒右肩袈裟,下身穿大裙,兩腿上的圓弧狀衣紋自然流暢,疏密有致。左手撫膝,右手屈舉至肩,以無名指扣向拇指,余3指自然分開,置于長方形臺座上,赤足踏于地上。整體造像簡潔、明快、樸實、自然。佛兩邊各雕一尊雙手合十的弟子立像,高2.3米,二弟子均著復(fù)領(lǐng)袈裟,虔誠作禮。龕左側(cè)5米崖壁處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題刻:"大慈、大悲、大原;佛骨、佛眼、佛心"。
附屬建筑五佛殿,為清代重檐歇山式建筑,占地面積145平方米。殿內(nèi)有一龕明永樂十九年(1421)鑿造的五身佛像。龕高6.4米,寬11.55米,深1.4米。龕內(nèi)中央為三佛并坐,兩側(cè)雕有文殊、普賢、青獅、白象。佛高3.95米,佛座高2.45米,皆是結(jié)跏趺坐。
彈子石大佛原是用來鎮(zhèn)壓“水妖”的。元朝末年,天下大亂。1363年,紅巾軍將領(lǐng)明玉珍統(tǒng)一四川,建國號大夏,定都重慶。當(dāng)年,重慶川江水患頻繁,江面灘險浪急,船只時常觸礁,民間流傳是因?qū)Π兑蛔崴迫祟^的“人頭山”有妖魔作怪。為了鎮(zhèn)壓妖魔,明玉珍命大將鄒興在長江南岸鑿石刻像,以佑百姓平安。
鄒興鑿造了臨江大佛后,明永樂十九年(1421)又鑿造了五尊佛。進(jìn)入清代,該片區(qū)逐漸形成佛教寺院群落,有大雄寶殿、觀音殿、玉皇殿等約三十畝地,氣勢恢宏?,F(xiàn)在僅存臨江大佛和五佛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