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樓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間。孟卜有詩贊曰:“韓公安撫來秦風,威遠樓筑在渭濱,憑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塵?!?皇佑四年,出于加強武備,韓琦在城東一里處建一樓,起名威遠樓,是威震遠方之意。到了元初,汪世顯父子擴建城桓時,將威遠樓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計時的銅壺滴漏及報時的更鼓置于樓上,因此俗稱鼓樓。 明初,因樓木朽敗,施工重記建。首先砌一巨型磚墩臺基,臺基之上架木構筑高樓,其外觀更加雄偉,故改名為“雄鎮(zhèn)樓”。高懸“鞏昌雄鎮(zhèn)”、“聲聞四達”巨匾。清康熙55年加以擴建,改修為磚基三層木構樓,成為現今模樣。并將錯就錯1102年所鑄銅鐘移置樓上,擊之聲聞四達十余里,俗明鐘鼓樓。威遠樓至今有900多年歷史,經歷代維修和擴建,現威遠樓為磚基三層木樓,基座高11米,長27米,寬17米,樓高15米,通高26米。一樓有廊柱24根,三樓均為正面飛檐,檐下斗拱彩繪102朵,樓內梁架扶持制約,結構緊密,垂脊獸頭,昂首高蹲,戧脊套獸,栩栩如生,為隴西一雄偉建筑。
據說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地方官紳要把重達4噸的銅鐘移到樓上,但由于樓基高10多米,誰都束手無策,一衣衫襤褸的老農夫在一旁冷笑??な匾姞畋銌柪限r莫非有什么好法子。老農不冷不熱地回答:我已是土壅到脖子上的人啦,還會有什么好法子??な芈勓?,恍然大悟,急令人運土堆積,大銅鐘沿著土坡緩緩運到了樓上。此鐘現還懸掛于威遠樓上,為國家一級文物。
另外一則說的是1920年12月16日的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波及到隴西當地,堅不可摧的威遠樓基座居然裂了一條3寸寬的口子。后來有高明的匠人在裂縫上打了幾顆大螞蟥釘,奇怪的是那裂縫竟慢慢地合上了。據說現在到威遠樓還可以看見那幾顆螞蟥鐵釘。
1958年以來,隴西縣政府組織人力多次對威遠樓維修,雕梁畫棟,丹青彩繪,煥然一新,為隴西一雄偉建筑。逢年過節(jié),游客可登樓遠眺,鳥瞰縣城全貌。
1963年2月11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05月03日,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在全國1943處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中,隴西威遠樓入選古建筑保護名單。編號7-1457-3-755。
威遠樓位于隴西縣城中心, 威遠樓是隴上著名古建筑,它巍峨壯麗,氣魄非凡,屹立于隴西大城什字中心。因其年代久遠和構造精妙,成為隴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