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
墓與墓之間的距離50—1300米不等。已打開的1號墓位于墓區(qū)內的中北部,依山而建,坐北向南,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封土底徑35米,高8米。墓室由前、中、后和中室左右的兩個側室組成。設兩道石門、一道木門。用條石砌基,石板鋪地,墓室用38×18×8厘米青磚砌成,總長26.325米。其平面呈“亞”字形。
墓門(第一道門)拱券頂,開于“????? ”形照墻的正下端(墓道未作清理,形制不詳),為石制雙扇樞軸式,自來石頂門。門高2.5米,寬2.2米,厚24厘米,樞經(jīng)24厘米,門楣為297×44×19厘米條石,石門外側用門楣一樣大小條石疊壓橫封至門楣處。石門及石門框均用富平石制成,并施“土紅”著色。
前室為橫券頂,平面呈6×6米正方形,高10米。在墓門的右上方有一30×40厘米的盜洞。中室門(第二道門)為木制,已朽。高2.5米,寬2米。中室為縱券頂,平面呈6.3×3.3長方形,高10米。墓室東西壁的正中各開一甬道與側室相連。側室長6米,寬3米,高6米,結構和形制與中室基本相同。后室門(第三道門)形制、大小與第一道門相同。后室為橫券頂,長5.8米,寬6.7米,高12米。正面及兩側墓壁的中下端各開一個菱花形頂小龕,龕高、寬、深均為1米。
該墓于1966年平田整地時被打開,出土文物大多被毀壞,現(xiàn)僅有兩口“長明燈”大缸、一件陶馬、一件銅香熏保留下來,分別藏于榆中縣博物館和蘭州市博物館。墓志也被打碎。殘志中僅有“妃……薨于永樂”字樣,據(jù)《明史》等文獻記載,明代藩王一般應與妃子同穴而葬,但明王世貞《山堂別集》卷三十二《同姓諸王表》中又載“(莊王)妃孫氏……永樂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薨,葬(莊)王墳西”;史載肅藩王中只有莊王朱 卒于永樂年間,據(jù)此推測,此墓不是莊王與其妃子孫氏的合葬墓,就應是莊王妃孫氏之墓。2號墓西距1號墓約450米,原封土堆高約7米,底徑約30米。1970年因農田澆灌時塌陷,挖開后不久即被回填,墓室結構不詳。但據(jù)當時知情群眾所述,該墓的形制與1號墓大體相同,只是磚砌勾縫更為精細。7號墓系肅懷王與妃子王氏的合葬墓。封土高6米,底徑27米,1977年發(fā)掘,因經(jīng)費緊缺,僅清理完墓道及前室后即告中輟,并回填加以保護。該墓出土肅懷王及王妃王氏墓志銘各一合,均施兩道鐵圈捆扎(現(xiàn)藏于榆中縣博物館)。
肅懷王墓志為正方形,長、寬各79厘米,四周陰刻龍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御賜肅懷王志”字樣,下塊楷書墓志文。肅懷王妃王氏墓志亦為正方形,長寬各73厘米,厚10.5厘米,四周陰刻鳳紋。上塊志蓋陰刻篆書“明薨肅懷王妃王氏墓”字樣,下塊楷書墓志文。
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對研究明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肅藩王墓群是我國西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時間跨度最長、埋葬最為集中的明代藩王墓群之一,為研究明代藩王喪葬制度的發(fā)展、變化,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其二,墓室結構及精美隨葬品組合,對研究明代藩王的儀仗、服冕制度以及當時社會不同層面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重要的佐證;其三,明代藩王的食俸各不相同,這與一定的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以及與皇室的親疏關系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與已發(fā)掘的蜀世子、魯荒王、潞簡王、益端王及其它明代藩王墓的比較研究,對揭示上述問題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肅藩王墓群分布于平頂峰南麓的“???? ”形范圍內,而各墓又盡占墓區(qū)內之“吉地”。如1號墓背*平頂峰寨子山,東西各有向南延伸出的“護砂”,南面約500米處苑川河“曲水向我,盤旋顧戀”,河對岸以大溝山為屏,屏后有堿溝山、九疙瘩山列峙左右。中國傳統(tǒng)“堪輿”中之“龍、砂、穴、水、明堂、近案和遠朝”等相互關系在肅藩王墓區(qū)內得到了充分展示,為研究我國傳統(tǒng)的風水理論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提供了難得的依據(jù)。
肅王墓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得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很好保護,1983年榆中縣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成立了肅王墓文物保護小組,聘文保員對墓群進行專人值守。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榆中縣人民政府劃定并公布了肅王墓群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作出了對墓區(qū)進行三級保護的具體規(guī)定。2006年5月25日,肅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肅王墓的保護已列入榆中縣資源開發(fā)計劃:要進一步探明墓區(qū)內所有墓葬的準確位置,搜集相關資料,進而為合理開發(fā)利用提供可*依據(jù);參考國內其他現(xiàn)存明藩王墓的地面建筑結構和布局,對肅王墓群地面建筑的恢復進行整體規(guī)劃,并逐年加以實施;繼續(xù)在墓區(qū)周圍種草種樹、美化環(huán)境,逐漸恢復墓區(qū)內原有的景觀和環(huán)境;征集、搶救失落在民間及被損毀填埋的肅王墓文物,清理已打開的墓室,并盡可能恢復原狀,以更好地保護,并供游人觀瞻(暫未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