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zhèn)寨英村,是古代南方長城——“苗疆邊墻”外圍“生苗”經濟中心,亦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由軍事屯堡轉為商貿重鎮(zhèn)的典型?,F(xiàn)存的古民居建筑、會館、商鋪、手工作坊、城墻、城門、碼頭、街巷等建筑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統(tǒng),展現(xiàn)出這里昔日的輝煌、繁榮和完善的戰(zhàn)爭防御功能特征。 1.寨英古建筑群,融居住、經商、防御為一體,是武陵山區(qū)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關系歷史發(fā)展的實物見證。
寨英早年曾為軍需物資轉運地,后來成為梵凈山麓大商埠。商號有天字號、地字號、何裕商號以及盛極一時的“八大商號”——富華、吳祥泰、同興昌、曹易和、易和興、同德祥、聚泰長、協(xié)裕祥。街道兩側,店鋪林立,這在內地,不足為奇,但在苗疆,實為奇觀。寨英城墻環(huán)護,在險要處設城門4座,在河水深緩處建碼頭4座。民居多為前鋪后宅的四合院,內有隔墻、暗道、射擊孔等設施,兼有住、商、防等功能,是一個完善的社會結構縮影。
2.寨英古建筑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是漢文化與苗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結晶
寨英古建筑群的建筑裝修,深受苗族影響,即使富商捐資修建的湖南會館、江西會館,照樣利用鵝卵石壘砌墻裙,且作魚骨形?!棒~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為漁獵生活、農耕生活在傳統(tǒng)理念中的生動反映。雕刻藝術,更為形象。許多苗族民居,大門連楹做成牛角形。寓居寨英的湘贛客商,發(fā)財后修建富麗堂皇的石庫門,也免不了要雕刻苗文化中的符號---水牛角。寨英古建筑群,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是漢文化與苗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結晶。
3.寨英古建筑群保存了獨特而種類繁多的手工工藝。
寨英及附近村寨的各族人民,千百年來,以梵凈山區(qū)的土特產為原料,制作生產生活用品,如培植藍草,制取藍靛,漿染布料,印制花飾,挑花刺繡,造紙制藥,釀酒熬糖,木雕石刻等等,工藝源遠流長,作坊迄今猶存,對研究苗族的經濟狀況、生產方式、傳統(tǒng)工藝等具有重要價值。
寨英的古,更在于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寨英歷史以來都是松桃的文化老區(qū)。酷愛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中華兒女把龍視為祖先,視為神靈,華夏族因此被稱為龍的傳人。黔東梵凈山古鎮(zhèn)寨英人,從很早時候起就繼承了中華民族崇拜龍神的傳統(tǒng),對龍更是情有獨鐘,他們刻苦悉心鉆研“龍”文化,形成了其它地方所沒有的一套獨特的“龍”文化,且源遠流長,一代接著一代相傳至今。自明初建古城以來,寨英人每年都要摸擬龍神的形狀編扎滾龍來慶賀新春及各種重大節(jié)日,一則豐富當?shù)鼐用翊汗?jié)及各種重大節(jié)日的生活,表達歡悅之情;二則借助龍的神威消災避邪、掃除瘟疫;三則祈求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改革開放以后,具有濃厚民族文化底蘊的寨英人民,更加精雕細琢地把滾龍編扎得栩栩如生,使?jié)L龍滾舞得活靈活現(xiàn),滾龍表演技藝異常超群,堪稱中國一絕,滾龍藝術也就在中國獨樹一幟。近十年來,多次參加省、地、縣組織開展的大型慶典活動,其精湛的編扎技巧和表演技藝,目擊者無不驚嘆和折服!古鎮(zhèn)寨英滾龍文化博大精深,成為中國民間滾龍的領頭雁,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滾龍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渝懷鐵路的拉動、梵凈旅游的興起,將給古鎮(zhèn)寨英增添無限生機。寨英人有信心和決心,在今后的日子里,以“跳起來摘桃子”的勇氣,一定能把自己的家鄉(xiāng)建設成為全區(qū)、全省乃至全國的“綠色旅游”經濟強鎮(zhèn)!
寨英村古建筑群位于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鎮(zhèn)寨英村的梵凈山山腳,保存有古民居、會館、商鋪、手工作坊、城墻、城門、碼頭、街巷等建筑物和自流供排水及消防系統(tǒng),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鎮(zhèn)。整個古鎮(zhèn)占地約11公頃,現(xiàn)存四合院式、三合院式、苗族吊腳樓等古民居建筑85棟,會館類建筑2處,5街6巷,消防池8個,古井2口,各種商鋪50余處,手工作坊30處,城門4個,卡子門1個,城墻673米,碼頭4處。其中: 城墻,環(huán)繞古鎮(zhèn)周圍,連接四城門,二水門,一卡子門。以粗料石砌成,全長約673米,高3—10米不,基寬在0.5—0.8米?,F(xiàn)東北段、東南段、西南段保存完好。四個城門亦基本完好。
小水門,又稱“何家水門”,位于何家壩巷子西端臨河一側,上部為露天通道,下部為封閉式通道。通道斜坡長17.2米,寬3米許,臨水門高2.8米,寬2米許。明末以粗料石擴建成水門。
大水門,又稱“陳家水門”,位于何家壩巷子中段臨河一側,上部為露天通道,下部為半封閉式通道,斜長25.7米,寬3.6米。臨水門高約2.8米,寬2.1米。清中期以粗料石擴建為水門。
東門街,西抵中街,東至東城門,全長53.3米,寬3.5米,青石板鋪墁。街下設深約1米、寬0.4米的排水溝。街道及東城門初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后改建為石板街道,民國初年完成。
滾龍?zhí)ご夯顒釉谡⒋鍌鞒辛藬?shù)百年。每年春暖花開時節(jié),居住此地的民眾擇一吉日,舉行滾龍?zhí)ご罕硌荩允疽荒旰玫拈_頭。是日傍晚,百多米長的古鎮(zhèn)街上一字排開擺上數(shù)十張餐桌,無論是鎮(zhèn)上的父老鄉(xiāng)親還是來賓游客,只要進入現(xiàn)場,都被邀請入席。酒席散后,街道頃刻間掃除干凈,三條放射著五顏六色吉祥光芒的長龍伴隨著歡快的陣陣鑼鼓翩翩起舞,歡慶活動一直延續(xù)到深夜。 歷經漫長的時日,寨英滾龍形成獨特風格。龍身長百余尺,一般為17節(jié)(又稱洞),以9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連接龍骨,近500個直徑在2尺左右篾圈等距排列連成龍身,再以整幅白布畫上斑斕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繪的龍頭模樣的布料。由34人輪番舞動。隨著舞龍者靈巧的動作和嫻熟舞技,一會是“雙龍戲珠”,一會是“群龍狂舞”,后形成“盤龍打座”,或造型成“龍”的漢字和1—9的阿拉伯數(shù)字,千變萬化,猶如一條條活龍翻云覆雨。明朝永樂、嘉靖、萬歷及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多次應召進京表演。近年來,寨英人在傳統(tǒng)的工藝上刻意創(chuàng)新,大膽采用現(xiàn)代電源燈光技術,賦予滾龍一種活力與靈性,無論白天晚上表演,場面都很壯觀。白天,人們可以觀賞到各種表演招式和各種構圖與色彩對比藝術;晚上,則可看到100多尺長的龍體通明透亮,放射出五彩光輝,甚為壯麗輝煌。2002年3月,寨英鎮(zhèn)被貴州省政府命名為“寨英滾龍藝術之鄉(xiāng)”,次年3月,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地理位置:距松桃縣城近60公里,松桃至銅仁的公路經過寨英村外。從寨英走山坡小略,行10多公里便可到江口縣梵凈山半山腰的魚坳;晴空萬里之時,從寨英可遙望氣勢恢宏的梵凈山金頂。
寨英在元代就已立寨,現(xiàn)在殘存的古城墻屬明代遺跡,尚有3座城門保存完好。寨英地方不大,就那么幾條短巷小街。保存至今、仍在使用的民居,古色古香,有木結構的四合院,也有磚混結構的高樓,在這些高樓的翹檐間可見一些招牌文字,什么“裕國通商”、“元盛”、“蓋世茶室”、“松江樓”……更有氣勢不凡的萬壽宮、佛壽寺遺跡,蔚為壯觀。寨英街道不寬,路面一律以采自當?shù)厣缴系那嗍伨?,自明代鋪設以來,數(shù)百年間千人踏萬人磨,非常光滑,石紋燦然,千形萬狀,古風古韻尤存!
寨英本為苗寨,因自古商賈往來不絕,文化溝通融合頗多,時至今日,民族風情倒反而淡出了。寨英附近原先古寺廟很多,現(xiàn)在尚可見零星遺址。離村不遠的田壩上有一小山丘,山丘上是重建的宮閹寺,寺門前左側是土地廟;緊挨著的是二郎神廟,廟內塑像頗多,有玉帝、王母、太上老君、飛山公、黑神祖師、(斗)母神靈、藥王神、財神菩薩,還有如來佛祖、觀音菩薩、千手觀音、送子觀音、十八羅漢等等,游客香客因此紛踏而至。多教合一,眾神共享人間煙火是寨英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