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簡介
萬山汞礦遺址,位于萬山特區(qū)萬山鎮(zhèn)東南1公里。始采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并設大萬山汞辦局,專管汞礦事務。仙人洞和黑洞子為當時兩個較大且早開采的貢礦開采場。開采面積達5500平方米。清光緒年間,巨商陳繼山在遺址北出口的夾槽中建“佛堂”,借此以控制汞場。光緒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899-1900年),英法水銀公司為爭奪汞場挑起工人械斗,致使數(shù)以萬計的工人死亡,遺址內有一埋尸的“萬人坑”。宣統(tǒng)年間,陳萬順在礦坑洞口筑墻建門,內修住房兩棟。解放后,“佛堂”拆毀,采場廢止。現(xiàn)遺址內存有石梯、豎井及礦道數(shù)條。于1985年11月2日被列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6月26日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力爭于2012年8月底前完成汞礦遺址專家評審,爭取擠進《2012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價值評定
1.萬山汞礦遺址是國內現(xiàn)存開采時間早,歷史長,規(guī)模大的汞礦重要遺址,是研究中國汞礦業(yè)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相傳秦、漢時就開始有人在萬山采礦。唐、宋時萬山已盛產朱砂、水銀。萬山朱砂歷史上以比重大,色澤鮮紅,半透明亮,寶石光澤為特點著稱,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時,即以光明丹砂為貢品。萬山汞礦儲量和產量均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列世界前茅,素有中國“汞都”之稱。礦洞內留下了采礦工人數(shù)千年來開鑿的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巷道等遺跡遺物,以及在采礦、選礦和冶煉中形成的一整套獨特的工藝技術,是我國汞礦史的縮影。
2.萬山汞礦遺址獨特的采礦、選礦和冶煉工藝,反映我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程和水平。
明初,由于手錘和鐵條的大量出現(xiàn),手錘采挖很快取代了原來的燒爆火窿且在萬山普遍推廣。清光緒中葉,英法水銀公司在萬山的出現(xiàn),采用了機器鑿孔、炸藥爆破的作業(yè)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民國時期曾以手搖鉆機探礦。20世紀50年代以后,逐步實現(xiàn)了采掘、裝運的機械化。選礦也經歷了從手選到機選的發(fā)展過程。始于萬山汞礦的機選,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成為國內汞礦業(yè)中有代表性的工藝。冶煉業(yè)也同樣經歷了土法煉汞和新法煉汞的轉變,體現(xiàn)了我國汞礦業(yè)科學技術的變遷。
3.萬山汞礦遺址是帝國主義列強掠奪中國資源的又一罪證。
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列強開始侵入萬山,他們開設英法水銀公司,并使用的機器,雇用童工,強買、強租、搶奪萬山汞礦,從1898年至1908年短短十年中,英法帝國主義竟掠奪走水銀700多噸。外國侵略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激起了工人們的強烈反抗,英法水銀公司故意挑起工人械斗,致使上萬人死亡,黑硐子的“萬人坑”就是埋藏這些死亡工人的地方。今天,萬山汞礦遺址成為我們進行國史教育和萬山汞礦遺址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4.萬山汞礦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在建國初期至20世紀60年代,萬山汞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物資之一,尤其為償還前蘇聯(lián)債務的主要物資,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