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fā)現(xiàn)
從1956年發(fā)現(xiàn)至今,先后經四次文物鉆探和兩次大規(guī)模考古發(fā)掘,探明各類遺跡八百余處,發(fā)掘清理墓葬和陪葬坑三百余座,出土文物近三萬件。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規(guī)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虢國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諸侯國,為周文王弟弟的封國。原封寶雞,西周晚期受平王東遷的影響遷至今三門峽市,國都上陽位于今李家窯村。史載,虢國歷史在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延續(xù)了三百年的時間。這一時期,虢國國君世代為周天子的卿士,他們曾替周天子東征西討,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在屏藩周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陪葬眾多的兵器和車馬坑,足以說明當時虢國的軍事實力。由于后來的國君驕奢淫逸,最后走上了亡國的道路。公元前655年,晉國假虞滅虢,稱雄一時的虢國從此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除給后人留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沉重而悲愴的故事外,再就是對這個古老和神秘王國一連串的問號。而虢國墓地的發(fā)現(xiàn)為破解這些疑惑帶來了希望。
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中國科學院和文化部聯(lián)合組成了“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由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帶隊,對三門峽庫區(qū)上村嶺北部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從此,拉開了虢國墓地發(fā)掘和研究的序幕。經過兩年的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30多座、車馬坑3座、馬坑1座,出土文物9179件。考古工作者認為這個墓地屬于同一個諸侯國,其埋葬時間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整個墓地排列有序,禮制嚴格,屬公墓。根據出土青銅器上的銘文,結合對周圍文物遺跡的調查發(fā)掘情況,考古工作者斷定這就是千古難覓的虢國墓地。此次發(fā)現(xiàn)被列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田野考古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而載入史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親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并寫出了被學術界視為扛鼎之作的《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在國內外文物考古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為進一步搞清虢國墓地的整體布局和地下遺跡埋葬情況,從1990年初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上村嶺北部進行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調查和發(fā)掘,找到了虢國墓地的國君中心區(qū)域,此區(qū)內埋葬著西虢東遷的歷代國君和眾多的高級貴族,以及他們的陪葬車馬坑、祭禮坑等。其中虢季、虢仲兩座國君墓的發(fā)現(xiàn)引人注目,墓中陪葬了大量青銅器、玉器等,其中包括一大批稀世珍寶。這兩座墓的重要發(fā)現(xiàn)分別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虢國墓地規(guī)模之大、等級之齊全、保存之完好、出土文物之精美,在我國兩周考古中極為罕見。它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兩周時期的宗法、墓葬制度,以及虢國的歷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虢國歷史研究的空白,被評為“河南二十世紀十項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和“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為有效保護和充分展示虢國墓地豐富的墓葬文化和出土的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有關部門在虢國墓地遺址上建起虢國博物館和車馬坑博物館,并對游人開放。
三門峽虢國墓地經兩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包括兩座國君墓、一座國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內的250余座貴族墓葬,出土各類珍貴文物2萬多件。1999年又在三門峽市西南李家窯發(fā)現(xiàn)虢國都城上陽城遺址。虢國墓地與上陽城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
50年代至今,先后經過四次鉆探和兩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證明這是一處等級齊全、排列有序、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國公墓。墓地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區(qū)8個組。 2009號墓即虢仲墓屬第八組,位于北區(qū),是虢國墓地墓葬最多、級別最高的一組,其所出土文物不僅數量多、品種全,而且有不少填補了我國周代考古空白。
古虢國墓地的葬制等級
古虢國墓地的葬制等級,大致可分為六等:
第一等級:九鼎、八簋、八鬲。還有銅編鐘8件、石磬10件。附近的車馬坑,長達40米,寬5.2米。如M2001。
第二等級:七鼎、六簋、六鬲。還有銅鈕鐘九件等。所出銅戈上銘:“虢太子元徒戈”。附車馬坑,坑內10輛車,24匹馬。如M1052。
古虢國墓地第三等:五鼎、等級簋、四鬲,無樂器。附葬車馬坑,坑內五輛車、十匹馬。如M1706、M1810。
第四等:三鼎、四簋、二鬲。也有車馬坑(尚未發(fā)掘)。如M1705、M1721、M1820。另有一座三鼎墓,隨葬車馬器。如M1602。
第五等級:二鼎或一鼎,將近20座墓。有的僅出一鼎,有的同出盤、匜,有的同出盆、豆、罐等陶器。
第六等級:沒有青銅禮器墓,將近200座。
人文歷史
周初封文王之弟虢仲、虢叔于東、西二虢。東虢在今河南滎陽,春秋初年為鄭所滅;西虢在今陜西寶雞,西周末年遷至河南三門峽及山西平陸一帶。公元前655年,晉國假虞滅虢,留下了"唇亡齒寒"的的千古遺訓。
出土文物
綜述
虢仲的9號墓為土壙豎穴墓,呈南北方向,墓口南北長5.6米,東西寬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長6.00米,東西寬4.62—4.92米;墓深距現(xiàn)地表19.3米,是虢國墓地已發(fā)掘墓葬中形制最大的一座。墓穴四壁從上到下以淡綠色顏料進行了特殊涂抹。墓主人使用的葬具為重棺單槨,外加大型棺罩。從眾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來看,墓主人虢仲是虢國的一代國君。其入葬年代在西周晚期厲、宣之際。
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隨葬的多少,反映墓主人身份的等級。9號墓出土的青銅器僅禮樂器就達120多件,其中用以標志墓主人身份的鼎達29件之多。有44件的銘文均言明為墓主人虢仲的自作用器。出土的兩套編鐘,一套為八件甬鐘;一套為八件紐鐘,銘文最長的60多字,從其內容可知此套紐鐘為虢仲自作器。且自銘為“寶鈴鐘”。從銘文可知,墓主人虢仲生前曾輔佐周天子治理天下,管理臣民,并“受天子祿”,其地位、權勢與富有明顯高于1990年發(fā)掘的2001號墓主人虢季。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兩套編鐘。該墓出土的4件銅器,均鑄有“虢仲作虢妃寶盨,子子孫孫永寶用”銘文,器形大,保存完好,是目前我國同類器中最大的青銅器。
玉器
九號墓出土的玉器,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玉質之好,在周代考古中是罕見的。724件(組)玉器,經專家鑒定,分白玉、青玉、青白玉、黃玉、碧玉等,大部分為新疆和闐玉。從制作工藝來看,多為精絕之作。如一件龍紋玉璧,是由和闐白玉精制而成,雙面飾抽象變形云龍紋,整器圓度規(guī)整,紋飾流暢大方,富有動感。在玉質工具中,如青色饕餮紋玉斧,羊脂白玉鉆等,也均采用和闐玉制成,無任何使用痕跡,可見這些玉質工具只是作為一種標志禮玉使用于某種特定場合。在葬玉類中,該墓出土的兩件玉握最為典型:左手握為和闐青白玉,呈圓角方管狀,周身飾8周弦紋,兩端分別飾4只蟬紋,為商代遺物;右手握為和闐青玉,呈圓管狀,周身飾旋轉龍紋,是西周時期的典型器物。
玉器中最為精美的當屬仿生動物玉雕。有神秘莫測的玉龍,兇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飛的玉鷹,活潑可愛的玉兔,造型各異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猴、玉蜘蛛、玉蜻蜓等。據統(tǒng)計,這些仿生玉雕幾乎囊括了我國北溫帶地區(qū)所有常見動物品類。
此外,九號墓出土的玉遣冊,上有用毛筆所寫的“南仲”字樣,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毛筆寫字,對研究我國的書法起源有重要價值。
銅器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4件鐵刃銅器,兵器兩件:一為銅內鐵援戈,一為銅鐵葉矛;工具兩件,分別為銅銎鐵錛和銅柄鐵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同時出土數件鐵刃銅器實屬罕見。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研究室鑒定,一件為人工冶鐵,三件為隕鐵制品。在西周晚期墓葬中,人工冶鐵制品與隕鐵制品共出,對于中國考古學和冶金史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實物證據。這表明,中國古代工匠選用隕鐵作器具至遲從公元前14世紀開始,公元前9—8世紀在虢國仍在使用,延續(xù)500年以上。與之前2001號墓出土的銅柄鐵劍(又稱中華第一劍)合并來看,說明此時期并未單純依賴人工冶鐵作為制作兵器的唯一來源。在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如美索不達米亞、埃及、阿納托利亞等也有同類發(fā)現(xiàn),隕鐵與人工冶鐵同時使用數百年以上是世界各地區(qū)文明古國的共性,中國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理應如此,只是以前尚缺實證。這4件鐵刃銅器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極有說服力的實物證據。
其它
九號墓中,還出土有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特別是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麻織品衣物,也是我國同時期考古中僅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