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闕,Taishi Towers,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國家文物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公里嵩山南麓中岳廟前500米處,始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原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岳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
中岳廟是我國現(xiàn)存大的道宇,位于登封市城東4公里的太室山東南麓黃蓋峰下,四周群山環(huán)繞,風景秀麗。中岳廟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西漢元封元年,漢武帝游嵩岳,令祠官加增擴建。隋唐時期香火為興盛,有“飛甍映日,杰閣聯(lián)云”之稱。到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岳廟火,大殿兩廡俱燼”。清乾隆年間對中岳廟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重修?,F(xiàn)存廟制基本上保留著清代重修以后的規(guī)模。中岳廟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歷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設計重建的,現(xiàn)存的殿、閣、宮、樓、亭、臺等建筑四百余間,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達37萬平方米,建筑雄偉,布局嚴謹,是我國古代建筑群之一。
太室闕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與少室闕、啟母闕并稱中岳漢三闕,這是我國現(xiàn)在僅存的幾座漢代建筑之一,據說是為了紀念大禹治水的功績。闕是一種裝飾建筑,表示尊嚴,一般立于城、宮、廟門前的甬道兩旁。在中岳廟門前500米的中軸線兩側相對而立的就是太室闕。太室闕分東西兩闕,用青石壘砌,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的結構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每闕又分正闕和子闕,正闕和子闕闕身連成一體,從立面看正闕高、子闕低;正闕在內、子闕在外。闕身的石面除了鐫刻有銘文外,其余都是以石塊為單位雕刻畫像。
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四阿頂,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陽城”六個篆字,西闕有隸篆參半的銘文,記述造闕的經過,上書“元初五年四月陽城□長左馮詡萬年呂常始造作此石闕”等字。闕身四面用減地平雕的雕刻方法刻出了人物、車馬出行、馬技、劍舞以及動物等畫像五十余幅,再現(xiàn)了漢代的生活場面,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實物材料。
中岳廟中軸線上建有有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崇圣門、化三門、崇高峻極坊、峻極殿、寢殿、御書樓等建筑十一進,前后相距1.3華里,面積十萬多平方米。在這些建筑中,宏偉的是峻極殿,亦稱中岳大殿。紅墻黃瓦、金碧輝煌,是中岳廟的正殿,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相仿,建于高約3米的大月臺上,高達20余米,面闊9間,進深5間,面積為920平方米。重檐黃瓦,高大雄偉。殿內裝有天花板并飾有彩色繪畫以及盤龍藻井,相傳是用柏樹根雕刻而成,工藝精致,巧奪天工。殿內神龕中央坐像是武則天加封的中岳大帝中天王,像高5米多,姿態(tài)雄偉,據說是商代的聞聘聞太師,不知典出何源。侍臣、仙童左右分立。神龕外兩側,塑有身穿盔甲,手執(zhí)金瓜斧,高約6米的鎮(zhèn)殿將軍方弼和方相,雄偉莊重。在崇圣門東面的一座“古神庫”。據說宋代重修中岳廟時,把舊有的神像埋于此地。庫旁立有宋代鑄造的四尊“鎮(zhèn)庫將軍” 鐵鑄人像,高約3米,各重3000多斤,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威風凜凜,造型生動。廟內有漢至宋代種植的古柏三百三十五株,這些古柏不但樹齡古老,且樹形奇特,似猴、似羊、似鹿、似凰,千姿百態(tài),形象逼真,更為中岳廟增添幾多神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