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打虎亭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并列的大型東漢墓。西為畫像石墓,東為壁畫墓。兩座墓都有長而寬的斜坡墓道。兩墓相距約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guī)模宏偉。墓壁保存有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石刻畫像和壁畫。
西墓龐大,用磚石筑成,分七室,總長25.16米,寬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風格獨特。東墓規(guī)模略小,壁畫多是模擬墓主生前的莊園生活,有收租、坐廚、迎賓、宴飲、舞樂和百戲、相撲、車馬出行、侍女圖等。該墓于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打虎亭
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鄭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并列的大型東漢墓。西為畫像石墓,東為壁畫墓。兩座墓都有長而寬的斜墓道。兩墓相距約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guī)模宏偉。墓壁保存有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石刻畫像和壁畫。 打虎亭漢墓墓東為畫像石墓,墓主人是漢弘農郡太守張德,字伯雅,河南密縣人。墓西為壁畫墓,墓主可能是和張伯雅有親屬關系的人。這兩座漢墓的內部建筑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墓壁均繪有色彩絢麗,內容豐富的石刻畫像和壁畫,它們給研究東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民生風俗的專家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
打虎亭漢墓
數(shù)據資料
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景區(qū)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是號稱“中華第一”的中國目前最大的東漢墓。漢墓由一座畫像石墓和一座壁畫墓組成,兩墓東西并列,相距約30米,均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guī)模宏偉巨大。墓內分別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象和繪制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堪稱中華漢代雕刻繪畫藝術的博物館。畫像石墓通長26.64米、寬20.68米、高23米。墓內以“減底陰刻”技法雕刻的畫像石線條流暢、飄逸,很具有現(xiàn)代線描神韻,畫面雕刻布局合理,富于層次。
畫像內容
包括了東漢時期人們生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猶如一副活生生的東漢風情畫卷。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藝圖》表現(xiàn)了東漢時期人們制作豆腐的完美過程,在國內絕無僅有,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載。壁畫墓通長19.8米、寬18.4米、高15.2米。墓內大量的以朱砂,朱膘,石綠,石黃,黑墨等礦物質顏料繪制的彩色壁畫,距今已有1800多年,但仍色彩艷麗,鮮亮如初。其中的《宴飲百戲圖》是壁畫中的精品,長7.3米、高0.7米,熟練的運用了平涂著色的技法,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地位,現(xiàn)已成為中原旅游區(qū)的重要參觀點之一。
景區(qū)分布
西墓龐大,用磚石筑成,分七室,總長25.16米,寬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風格獨特。東墓規(guī)模略小,壁畫多是模擬墓主生前的莊園生活,有收租、坐廚、迎賓、宴飲、舞樂和百戲、相撲、車馬出行、侍女圖等。該墓于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畫像石墓長近27米,寬近21米。中室頂高6米多,墓壁雕刻畫像近200平方米;分六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后室是放置主人棺槨的地方,中室西部為祭臺,放置著石幾、石案。其余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都有豐富瑰麗的畫像石刻。甬道及前室刻有《迎賓圖》,南耳室、甬道兩壁刻有《車馬圖》,南壁刻有《收租圖》,在耳室刻有《庖廚圖》。壁畫墓長近20米,寬18米多,中室頂高6.7米。墓內彩色壁畫190多平方米。除后室外,其余各室都畫有色彩鮮明、內容豐富的壁畫。
在中室的南壁繪有大型的《車馬出行圖》,中室北壁繪《宴飲百戲圖》,尤其是《相撲圖》,使日本現(xiàn)代相撲找到源流。畫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東南北三個耳室組成。各室內壁與甬道、石門均有內容豐富、瑰麗多彩的畫像石刻。
各室以墓門雕刻最為精致。石門中央浮雕鋪首銜環(huán),四周陰刻云氣繚繞,在云紋中間刻有各種珍禽異獸和人物等。墓門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組成的花邊圖案,雕刻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畫面構圖精細,布局合理,富于層次,整個石門顯得壯重美觀。
東耳室刻《庖廚圖》,其中有殺雞宰鴨,殺牛宰豬,負薪燒火,汲水釀酒,煮肉烹魚等畫像。
宴飲百戲圖
《宴飲百戲圖》這是一幅長7.3米,高0.7米的巨幅壁畫。畫面的上邊繪彩色帳幔,其下繪百戲圖。畫的西部繪紅地黑色幄幕,其前繪有大案,案面繪朱色杯盤。案帝國坐二人,身著長衣,似為墓主人宴飲圖像。
幄幕兩側各繪四個衣著不同的侍者,案前繪有跪、立的人像。畫面上下兩邊各繪一排貴族人物,他們身穿各種不同色彩的袍服,跽坐于席上,宴飲作樂,觀看百戲。圖中繪有跳丸、盤舞等多姿獻技的百戲圖像。《宴飲百戲圖》,畫面寬廣,構圖嚴謹,線條蒼勁有力,色彩富麗,人物眾多,并熟練地運用了平涂著色的技法,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及匠人們的高超技藝。
《宴飲百戲圖》,畫面寬廣,構圖嚴謹,線條蒼勁有力,色彩富麗,人物眾多,并熟練地運用了平涂著色的技法,這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不多見的。從畫面上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審美趣味以及匠人們的高超技藝。
漢代的厚葬
墓畫設計
漢代是一個講究厚葬的年代,所以在鄭州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數(shù)以千計的漢朝墓葬,但從規(guī)模和豪華程度上,沒有一個能比得上打虎亭漢墓的。在已經發(fā)掘的兩個墓葬中,墓內分別雕有300多平方米的石刻圖像和繪制有200多平方米的彩色壁畫,墓室的室內面積也都超過了100平方米,墓室的結構和現(xiàn)在樓房中的四室兩廳極為相似。 最為珍貴的是,在打虎亭漢墓中還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繪藝高超的彩、墨色壁畫。畫像內容包括了東漢時期人們生活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猶如一幅活生生的東漢風情畫卷,有烤肉串時的煙熏火燎,有宴請賓客時的熱鬧,有相撲運動員的劍拔弩張。其中的《制作豆腐工藝圖》表現(xiàn)了東漢時期人們制作豆腐的完整過程,在國內絕無僅有,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豆腐的記載。
雖然在全國范圍內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漢代的壁畫墓,但能像打虎亭一樣如此完整地反映當時生活的墓葬還不多見。墓頂土堆高達10米在鄭州通向登封的公路上,過新密市區(qū)不遠,就可看到路南有一高達10米的大土堆,這就是打虎亭漢墓的位置。
壁畫墓
打虎亭漢墓其實是兩座東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發(fā)掘出來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東漢時期。西邊的墓內因為有大量的石刻畫像,所以又被稱為畫像石墓;東邊的墓內因為有豐富的彩、墨色壁畫,所以又被稱為壁畫墓。
漢墓密集
其實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圍一帶,還有10多個大土堆,那些也都是東漢大墓,只是在這個漢墓群中,打虎亭漢墓頂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漢墓還沒有發(fā)掘。
打虎亭漢墓修建的精細不僅僅表現(xiàn)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頂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頂所用的土也非常講究,夯層十分清晰,在每層夯土面上還可看到密集的夯窩。
已經去世的著名考古學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漢墓發(fā)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寫道,打虎亭漢墓頂部夯土所使用的紅黏土都進行了仔細的篩選,非常純凈,再加上夯層較薄,夯窩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頂?shù)拇笸炼央m然經歷了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仍巍然聳立于地面之上。
墓室結構
兩座漢墓的墓室都是根據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居住條件建造的,有臥室、庭院、廚房、餐廳和馬廄,整個墓室深入地下六七米左右。從大土堆南側順臺階而下,還沒到墓室,迎面就有一股寒氣直撲而來,在墓室內呼出一口氣,面前就會出現(xiàn)一股白霧。墓室里冬天和夏天的溫度差別不大,至多兩三攝氏度。
然西墓比東墓要大一些,但墓室的結構和布局卻是相同的。沿臺階下到墓道底部,走不幾步,就到了近3米高的墓門前,墓門的上方是拱形頂,底部還有門檻。王贏洲說,在發(fā)掘時,整個墓門都用大青磚堵著。
走過墓門,是一條5米多長的通道,通道的盡頭是兩扇大石門,表面打磨得相當平整光滑,并雕刻有精美的石刻畫像和圖案花紋。石門看上去非常厚重,高約2米,寬有1米多,厚度大概在15厘米。雖然過了這么長時間,石門至今還能開關自如。
穿過石門之后,很快就進入到象征主人迎接男賓客的前室,穿過前室繼續(xù)向北走,又出現(xiàn)一道石門,這道石門的門扇略小于第一道石門,目前也能開關自如。
過了這道石門,眼前豁然開朗,出現(xiàn)了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這就是中室,也被稱為“中庭”或“堂”。在這個大廳的西端較寬處的地面上,還砌筑有一個高出地面接近方形的臺子,臺子上放著一些祭祀的器具,這里就是祭臺。
后室是整個墓室的主要部分,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里面。后室的位置在中室的西北側,后室的石門與墓道、前室石門、前室、中室石門在一條南北相應的直線上。
后室的東側是北耳室,北耳室又稱宴飲食,也就是現(xiàn)在的餐廳。另外在墓室內還建有用做飼養(yǎng)馬匹和放置車輛的南耳室,用做廚房的東耳室等,儼然一套高級貴族的生活居所。
名稱來源
這兩座漢墓為什么被稱為打虎亭漢墓?后來得知在這兩座漢墓附近有一個打虎亭村,所以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那么打虎亭村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打虎亭村和打虎亭漢墓哪一個的年代更久遠一些呢?請教了一些專家和當?shù)鼐用?,直到現(xiàn)在仍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關于打虎亭村名字的來歷,在當?shù)厝罕娭凶盍餍械恼f法是,原來在村子西面有一個石亭子建筑,過去曾有人在石亭子處打過虎,所以這個亭子就被命名為“打虎亭”,之后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打虎亭村。
但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研究打虎亭漢墓專家的認可。主持發(fā)掘打虎亭漢墓的安金槐先生認為,打虎亭這個名字應和《水經注》中記載的打虎亭漢墓前原有的石闋有關。
對于“闋”,也許大多人都不了解,所謂闕,就是建筑在城門、墓門、宮門、廟門前的兩個相峙對稱的建筑物,古時“缺”和“闕”通用,作為道路使用,是象征性的大門。
安金槐老先生認為,在打虎亭漢墓修建之前,打虎亭村附近就有這樣一座漢代的石闋。因為漢代的石闋樣式大都是每一邊的石闋結構下有方形的石闋基礎,中間有方體的石砌闋身,頂部有四面出檐的屋頂形石闋頂,所以整體石闋構筑從一邊看去就像座石筑的亭子。由于闋身四壁多雕刻有兩虎戲斗、虎與熊相斗或人斗虎等石刻畫像,再加上當時當?shù)厝罕姴恢@是石闋,只看到整個石闋樣子像亭子,而闋身上又刻有打虎的圖像,于是就把這種漢代石闋叫做“打虎亭”,后來也就把漢闋附近的這個村子稱為“打虎亭村”,在打虎亭村的漢墓也就有了“打虎亭漢墓”這個名字。
但這也只是安金槐先生的大膽猜測,因為《水經注》中所記載的漢闋早已被毀,在闋身上究竟有沒有人斗虎的圖像,已沒人知道。
主人之迷
打虎亭漢墓的規(guī)模如此之大,墓主人究竟是誰,在歷史傳說故事和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關于打虎亭漢墓墓主人是誰的問題,在當?shù)厝罕娭袕V泛流傳著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歷史故事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常十。說是在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了西漢政權,廢漢立新。當時居于河南南陽的漢朝王室后裔劉秀為了奪回王位,恢復漢室,遂領兵攻打王莽。有一次在新密一帶的交戰(zhàn)中,劉秀戰(zhàn)敗,王莽在后面緊緊追趕。當劉秀逃到打虎亭村附近時,看到一位農民正趕著馬在犁耙田地,這位農民就是常十。劉秀跑到常十面前,企求常十幫他隱藏起來,常十望望周圍空曠的原野,也找不到可以藏身的地方。思索了一會兒,常十突然想出一個主意,對劉秀說:“我看只有在田地里犁出一道深溝,把你輕輕掩埋起來,才能逃過一難。”劉秀一時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只好答應。常十剛剛把劉秀掩埋好,王莽的追兵就趕到了,此時劉秀正在常十的馬肚子下的田地里掩埋著。王莽的追兵問常十看到劉秀沒有,常十回答說沒有見到,他們向周圍看了看,沒找到可以藏身的地方,就繼續(xù)向前追趕。劉秀見追兵遠去,就向另外一個方向逃去。追兵追了很久,仍然看不到劉秀的蹤影,就認為是常十騙了他們,回來就把常十抓走了。
經過多年的戰(zhàn)爭,劉秀終于打敗了王莽,建立了東漢王朝,成了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在劉秀即位前,他就得知常十為救他被王莽抓去的消息,心中明白常十肯定是兇多吉少。即位后,劉秀為了報答常十的救命之恩,除在打虎亭村附近建立了“報恩寺”作為紀念之外,還將打虎亭村一帶賜為埋葬常十及其家人與后代的家族墓地。
但在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看來,這個歷史故事并不可信,他認為打虎亭漢墓西墓的墓主人是漢代弘農太守張伯雅,而東墓應該是張伯雅妻子的墓。
安金槐先生也認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弘農太守張伯雅夫婦的墓葬,對于當?shù)貍髡f的“常十家族墓”,他認為是因為“張”與“?!焙汀笆稀迸c“十”的音相近,而當?shù)厝罕娪殖0阉鼈冏x混,所以當?shù)鼐桶汛蚧⑼h墓及其周圍漢墓群的“張氏家族墓地”稱為“常十家族墓地”。
也有一種觀點表示,打虎亭漢墓的主人是“常侍”侯淵的的墓,并非張伯雅的墓,因為“張伯雅”為弘農太守只在《水經注》里提到過,編查《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資料也找不到弘農太守中有“張伯雅“這個人。當?shù)孛癖娮x音讀”張“”?!暗谝粋€為陰平,第二個為”去聲“很少不辨的此二者讀音的。
待客風俗
百戲
眼花繚亂,讓人驚嘆的雜技想必大家都看過。但雜技在中國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卻沒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關于雜技的起源年代也有多種說法,但在漢代有了雜技卻是不爭的事實,且已十分流行。
但在東漢時,雜技被人稱為百戲,百戲的內容非常廣泛,有點類似競技、雜耍、幻術及樂舞和動物戲等。當時的演出規(guī)模也是看場地的條件來決定的,可大可小,所演的節(jié)目也不固定,形式多樣,有很大的隨意性。
說百戲是雜技的前身,或百戲就是漢代的雜技一點也不為過,百戲中的許多動作,如倒立、柔術、鉆圈等,都可以在現(xiàn)代的雜技中看到影子。百戲中還有一類以手技為主的耍弄技術,如跳丸、擲劍、耍壇、旋盤、舞輪等,這些雜耍在現(xiàn)在的雜技表演中還很普遍,如在轉碟的同時,還耍弄許多刀劍、火炬、小球、碗盞等。
百戲圖
宴請賓客時,請一批藝人來表演百戲,是東漢時期上層社會比較流行的一種娛樂方式。所以在許多漢墓中,都發(fā)現(xiàn)有《宴飲百戲圖》,打虎亭作為一個大型漢墓,也不例外。打虎亭漢墓中的《宴飲百戲圖》,刻在東墓中室東段北壁上部。
這幅長7.3米、高0.7米的大型彩色壁畫西部中間繪制有一個長方形棚狀幃帳,幃帳后面豎有一排數(shù)根高大的旗桿,每根旗桿的頂部,分別繪有藍、綠、紅等不同顏色的彩旗,在空中隨風飄揚。在撩起的幃帳內,繪有一個褐色的幾案,男女主人并列坐在幾案后,幾案上擺放著許多盛滿菜肴的盤、碗和紅色的酒杯等物品。而在主人所坐的幾案前面左右兩側,分別繪制了兩排席地而坐的50多位穿著不同顏色衣服的賓客,每位賓客面前的席上,也都繪制盛有菜肴、食品與飲酒的盤、碗、杯等物品,形似主人與眾多賓客正在宴飲。在主人面前和兩排賓客之間,就繪制著眾多藝人表演百戲的場面,其中除繪有擊鼓、敲鑼等作樂者外,做舞蹈雜技表演的有踏盤舞、踏鼓舞、雙人擲丸、吹火表演與執(zhí)節(jié)表演等,整個畫面氣氛熱烈,場面生動。
無輪之車
在打虎亭漢墓的東墓和西墓中,都有一些車馬圖,但兩墓中的車有很大的不同,最明顯的差別在于東墓彩色或墨色壁畫中的車都是完整的,而西墓石刻畫中的車都沒有輪子。
在漢代,車已經發(fā)展得相當完善,也有了明確的分工,有專門運送物資和傳遞郵件的軺車,還有專門供婦女乘坐的輜車,當時的車上大部分還都安裝有車棚,但有的封得較為嚴實,有的只在車頂上設一華蓋。
西墓內車馬圖大多集中在南耳室內,在南耳室的西壁,雕刻著一匹肥壯的馬已被套駕在一輛軺車上,在長方形車廂的頂部安裝有傘形華蓋,駕車的高頭大馬昂首翹尾,后蹄跳動,似對出行已急不可待。在南耳室的東壁雕刻有4輛車,其中左上角一輛,形制與軺車類似,車廂頂部有傘狀華蓋,其他3輛車看樣子是帶棚牛車。在南耳室的西壁,也雕刻有一幅車馬圖,圖中雕刻了一排大小不同的7輛車,在這7輛車中,有軺車、轎車和輜車3種,每輛車的車廂、車轅和車軸都清晰可見。
但奇怪的是,在西墓石刻畫中的車都沒有車輪。關于這一問題,主持發(fā)掘打虎亭漢墓的考古專家安金槐曾作過解釋:一種原因是在石刻畫車馬圖的車輪部分可能是墨畫,時間一長,墨就脫落了。第二種可能是因為迷信思想,故意不雕刻車輪的。
在車馬圖中為什么只在車輪部分采取墨畫手法,仔細看車馬圖,也看不出用墨繪畫車輪的任何痕跡。第二種解釋也讓人無法理解,如果是迷信思想,在墓葬中刻繪車輛時避諱刻畫車輪,但在東墓中的車馬圖中,每輛車都雕刻有車輪。
歷史地位
打虎亭漢墓被中外專家譽為“中華東漢第一墓”。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文化藝術價值之珍貴全國僅有。地宮中保存的畫像石刻300多平方米,彩色壁畫200多平方米,構成一座色彩絢爛的漢代藝術宮和藏品豐富的歷史博物館。對研究我國漢代文明歷史、繪畫、雕刻藝術具有重要價值,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 打虎亭漢墓,繪畫、雕刻巧奪天宮。其中“宴飲百戲圖”是漢代墓葬壁畫的藝術精品,圖中人物眾多,且維妙維肖,其畫幅之長、場面之大,為漢畫之最。 “相撲圖”中人物英勇威武,動作栩栩如生,說明漢朝已有相撲運動,也證實了海 外相撲發(fā)源于中國的傳說。 “戲車圖”是鎮(zhèn)館之寶,它展示了中國漢代最高雕刻藝術,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一絕。根據近期達成的議項,我們將與國家徐悲鴻紀念館共同開發(fā)這一精品。
意外的發(fā)現(xiàn)
東漢晚期的兩座大型壁畫、畫像石墓。位于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村西。1960~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fā)掘。兩墓東西并列,相距30米,墓主當為親族。據墓葬規(guī)格,墓主的身份都應是當時的高級官吏。有人根據《水經注》記載,認為西側的1號墓墓主為弘農太守張伯雅。 打虎亭漢墓是打虎亭村村民挖豬圈時發(fā)現(xiàn)的,是個偶然。據有關資料記載,1959年12月初,打虎亭村群眾響應那時黨的號召,要搞副業(yè)生產,搞什么呢?
農村可利用的只能是本地資源,經過慎重考慮,他們決定搞養(yǎng)殖,于是在村西的土冢上起土建豬圈。起土時,他們在西冢的周圍發(fā)現(xiàn)了石圍墻,以及下面暴露出的墓頂券磚,并在東冢頂部南側發(fā)現(xiàn)一盜洞。順盜洞進入墓內,他們發(fā)現(xiàn)墓室頂部和南北東三壁上都有大面積的彩色壁畫,各耳室門上雕刻著精致的石刻。村干部立即將此情況報告給上級文化部門,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現(xiàn)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當即派出考古工作人員對該墓進行了實地勘察,初步認定這是兩座具有重要歷史與藝術價值的大型東漢墓葬。 1960年2月中旬,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開始正式發(fā)掘。發(fā)掘結果果然讓人振奮,這是一座全國獨一無二的東漢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