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滎冶鐵遺址在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大、時間早的冶鐵遺址。發(fā)現(xiàn)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跡。
1965年被發(fā)現(xiàn),在1965年、1975年,古滎鎮(zhèn)漢代冶鐵遺址進行兩次發(fā)掘,發(fā)掘出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制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fā)現(xiàn)10余件大鐵塊,重者達23噸。
這些大鐵塊的發(fā)現(xiàn)十分有趣,那是“文革”中的1975年,在料峭寒冬中深翻土地的古滎村的社員們挖出了笨重的大鐵塊,鋼锨別不動,鐵扛撬不動,沒辦法開來了手扶拖拉機,綁土鋼纜硬是把大鐵塊一塊塊地拉到了地頭。他們萬沒想到,這些不起眼的大鐵塊競成了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中的實物見證。
古滎冶鐵遺址反映了我國漢代冶金技術已達到高的黑金屬冶鑄技術水平。兩座規(guī)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并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這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古代容積大的煉鐵爐,日產量估計為0.5~1噸,也是當時世界上大的高爐。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紀中葉才出現(xiàn)過圓形高爐,這不能不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跡。鄭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這些冶金工藝技術,代表著漢代全國高的冶金工藝水平。從出土的318件鐵器中,有犁、犁鏵、鏟、鋤、凹型臿、臿、镢、雙齒镢等農具206件,錛、鑿、錘等手工工具5件,六角軸承和齒輪9件,10余件農具上有“河一”的銘文。這個作坊規(guī)模巨大,除冶煉大量生鐵之外,還用生鐵鑄造鏟、錛、镢等農具和工具,也生產大量的鐵范。說明在漢代鐵已經廣泛應用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之中,生產力有了發(fā)展。
古滎冶鐵遺址的發(fā)現(xiàn),在中國乃至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礦石加工場、高架、鼓風設施和礦石、煤餅等遺物,結合爐前設水井,爐后置水池等分析,可知漢代不僅已形成較高水平的冶鑄系統(tǒng),而且已經使用煤講作燃料并應用了預熱鼓風的技術。
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發(fā)掘中還清理了陶窯14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fā)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lián)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
為了探討早期人類對金屬的冶煉及應用,l986年10月,“金屬的早期冶煉及其應用”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鄭州舉行。中國和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典、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l2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共74人參加了會議。參觀和研究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在世界冶鐵史的地位,可想而知。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古滎冶鐵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滎陽故城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滎冶鐵遺址合并為滎陽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