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京在欽天山(今北極閣)設觀象臺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到了近代轉(zhuǎn)移到紫金山天文臺。
1927年4月,國立紫金山天文臺開始籌建。
1928年9月,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聘請高魯作為成立之初的天文研究所代行所長,高魯負責選址(鐘鼓樓)和向庚子賠款委員會申請資金添置儀器。
1929年高魯出任中國駐法國公使后,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先生之邀,留美博士、國際天文學家余青松先生,擔任天文研究所所長,余先生上任后便反復實地考察,將天文臺地址定在現(xiàn)處。由于資金缺乏和承包商要價高,最后由余青松先生親自設計、繪圖,并參與監(jiān)理,全部建筑項目于1934年9月基本完工。
1931年5月,國立紫金山天文臺動工興建。
1934年9月1日,天文臺竣工,天文研究所由南京鼓樓遷到紫金山上辦公。國立紫金山天文臺是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天文臺,初期配備有口徑20厘米的折反射望遠鏡和口徑60厘米的反光望遠鏡。從德國蔡司公司購置的600毫米反射式天文望遠鏡是當時中國大的天文望遠鏡。
1937年8月至1946年5月,因抗日戰(zhàn)爭曾一度撤離至昆明鳳凰山(及后成立云南天文臺)。
1937年后,遭日本侵略軍破壞,新中國成立后修復,藏有中國古代一部分珍貴天文儀器,擁有中國自制的60厘米折反射望遠鏡等。
1994年9月,紫金山天文臺利用古今天文儀器和大量的星圖資料照片,建立了天文歷史博物館,天文博物館已成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游覽勝地。
1996年11月,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
2017年3月,紫金山天文臺入選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
紫金山天文臺計有:大臺(大赤道儀室和辦公室)、小午儀室、小赤道儀室、太陽分光儀室、變星儀室、大、小宿舍等。其中主體建筑大臺,基本按軸線對稱布置,設計時利用地形高差,將行政辦公與圓形觀象臺有機結(jié)合成一整體。中軸上大臺臺階,經(jīng)民族形式牌樓,直達有龐大圓頂?shù)挠^象臺。各級平臺均設民族形式欄桿,全部外墻采用就地開采的毛石砌成,既經(jīng)濟又與周圍環(huán)境渾然一體,莊重樸實。
建筑的奠基碑文,分別為蔡元培、戴季陶、汪精衛(wèi)、于右任題寫,大臺牌坊橫額“天文臺”為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書,這些碑石至今保存完好。其精良的設備,有當年遠東地區(qū)口大的60厘米反光望遠鏡、20厘米導星鏡、雙層棱鏡分光攝影儀和電動觀測臺。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座現(xiàn)代化天文臺落成后,參加了國際經(jīng)緯度的測量,準確地測定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經(jīng)緯度。
國立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建造的融東、西方特色的現(xiàn)代天文臺。因精良裝備,人才薈萃,曾獲“東亞第一”的美稱。紫金山天文臺不僅是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搖籃,而且還聚集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果,仍保存了明、清時代復制的古天文儀器件。
這幾件天文儀器,明代置于南京北極閣山上觀象臺內(nèi),清代運到北京,1934年運回南京,放在紫金山天文臺內(nèi)。這批珍貴的古天文儀器,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城后,曾遭劫掠,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才歸回中國,至今在圭表上還留有德法軍鐵鋸的槽痕。古儀器中間的渾儀、簡儀、圭表,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遭搶劫和破壞。1905年簡儀從法國索回,1920年渾儀由德國運回。而今在圭表的臥圭上,仍留有聯(lián)軍企圖截斷運走的鋸槽。
1、渾天儀,又稱渾儀,青銅鑄成,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復制,是測量天體位置和運動的儀器,觀測日月星辰的位置。主體平面近方形,中為圓形銅環(huán)三重立體交叉,下承以四龍柱、一云柱,有四角臺、四云山裝飾,通高3.1米,底邊4.9和4.7米。
2、簡儀,青銅鑄,是對渾天儀的改進而得名。原為元代郭守敬創(chuàng)制,此件為明正統(tǒng)七年復制。平面長方形,它分為赤道經(jīng)緯儀、地平經(jīng)緯儀和略日三部分,減去了渾儀復雜的圈環(huán),其操作較簡便,并排除了圈環(huán)的干擾。通高2.65米,一邊長4.42米,另邊長2.99米。
3、圭表,銅鑄,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測天儀,可測一年四季二十四節(jié)氣,明正統(tǒng)年間復制的此件,由一臥圭、一立表組成,臥圭面上刻有刻度,通高3.56米。
4、天體儀,古稱渾象或渾天象,今稱天球儀。東漢張衡創(chuàng)制,此件是清光緒年間復制。天球儀由座架和圓球狀儀體組成。球體上標刻有星宿300座1449顆星,用以演示日月五星等天體運行情況。
5、地平經(jīng)緯儀,清光緒年間復制,用于測量恒星的地平座標,由二柱一梁支架和儀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