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泰伯廟和墓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區(qū)東郊。泰伯,商末周國王長子,為讓賢奔吳,居住在梅里(今梅村)。泰伯廟在梅村鎮(zhèn),俗稱讓王廟。原廟規(guī)模大,清咸豐十年
(1860年)毀于兵火,僅存大殿,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面闊五間,進深大架,單檐歇山頂,翹角飛檐。殿內立楠木柱14根,石柱24根,用月梁。柱礎覆盆式。梁檁施彩畫,斗拱形制仿宋式。殿前立“至德名邦”石坊。還有香花橋為明代遺物。東西各有廡廊九間,為清末所建。廟內有明清歷次重修記碑十多方。泰伯墓在鴻聲鎮(zhèn)東,鴻山西南坡,占地2000平方米,泰伯死后葬此,為商代古墓葬。漢代始建墓園,歷代屢有修建。墓道前有月牙池,后立“至德墓道”牌坊,雕有云龍。坊后為享堂和墓碑及兩塊碑記,再后為兩座華表,頂部墓前高踞兩只雄獅。墓園呈圓形,石砌羅城,四周磚砌圍墻。
泰伯廟
泰伯廟的由來與泰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3291年前,周太王長子泰伯,為成全父意,三讓王位,偕二弟仲雍夜奔江南,來到梅里,斷發(fā)紋身,從俗而化,
將中原文化傳播到荊蠻之地。大江南北、太湖之濱都受到泰伯謙讓和開拓精神的導化,逐漸成為衣冠禮樂之邦。因此,孔子稱泰伯為“至德”,司馬遷《史記》列泰伯為“第一世家”,東漢桓帝始建泰伯廟。
泰伯廟又叫至德祠、讓王廟,現(xiàn)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從級旅游景點和國家風景名勝區(qū),并被評為無錫市旅游十八景之一。每年正月初九,吳氏宗親、黃帝后裔都會到泰伯廟歸宗祭祖。2006年的5月,泰伯廟被國務院正式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第一古鎮(zhèn)春謁泰伯廟與墓
三月煙花,江南為盛。受友人戚中林君、許衛(wèi)國君之邀,麗日出游無錫,一同賞春訪古。無錫古城乃幾千年吳文化薈萃之地,而發(fā)軔功勛首推泰伯,故泰伯廟與墓是到梁溪(無錫舊稱)覽古之人必游勝地。從無錫市區(qū)出發(fā),不過20分鐘車程,便來到有江南第一古鎮(zhèn)之稱的梅村鎮(zhèn)。泰伯廟位于梅村鎮(zhèn)伯瀆港南岸。廟不大,游人無幾,所存列不過后人詠贊泰伯詩文碑帖之類,至德大殿供奉泰伯塑像。東廡群像則是春秋時吳國各君及重臣伍員、孫武等。殿中還高書太史公司馬遷之《史記·吳泰伯世家》。
研讀殿中史記方知,商朝末年,周太王有子3人,曰泰伯、仲雍、季歷。季歷有子名姬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太王欲立季歷,因昌賢必興周。泰伯知,為成全父愿,避免兄弟鬩墻,遂率弟仲雍奔赴荊蠻之地,來到長江中下游的梅村一帶。太王及季歷去世,泰伯皆赴岐山奔喪,群臣又求其繼位,均被泰伯否決,故有“三讓天下”之說。泰伯留江南疏浚河湖,開鑿我國歷史上第一條運河——伯瀆,教化百姓,種稻養(yǎng)蠶,不毛之地竟成富庶水鄉(xiāng)。泰伯自號勾吳,開創(chuàng)吳國歷史。
泰伯廟吳國世代君王塑像中,我細看季子札及闔閭,因為泰伯后人中,這叔侄倆行為迥異。季子札效先祖也三讓吳王而不受,后世傳頌“后三讓”,他未登基卻與諸王同供奉。闔閭奪王位,得力于專諸、要離,一刺堂弟王僚,一刺世侄慶忌??蓻]有闔閭,吳又何以成霸業(yè)?游罷泰伯廟,心中怪怪。
從泰伯廟往東北,行5里路,至鴻山。泰伯墓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氣勢雄偉。墓區(qū)空曠,更顯肅穆氣氛。
泰伯事跡,孔子尊為至德,司馬列為世家第一。同行的人介紹,江南新的一年里最大的鄉(xiāng)村節(jié)場便是正月初九(泰伯生日)至泰伯廟焚香參拜“讓王爺”(泰伯又被稱為三讓王、讓王爺);而三月初三,后改為清明,則到泰伯墓祭奠。泰伯功績,不外乎讓位之德及開拓吳地。我想,泰伯的讓,不是簡單地妥協(xié)、退避,而是顧全大局、勇于開拓、另辟天地。不知百姓祭祀,孰重孰輕?思及此已拾級而上月臺。青石碑上泰伯墓,蒼勁有力。繞墓墩一周,竟有些踟躕。
游完歸來,頗感廟與墓之簡陋,也許墓中根本什么都沒有。因為廟墓始建于東漢桓帝永興二年(公元154年),距泰伯辭世又有千余年。其時,流民暴動不已,佛教始傳華夏,推崇無為而治。當政者不過以廟墓勸化黎民不要作難。而百姓思泰伯,不僅是其高風亮節(jié),少有人及,恐怕更重要的是泰伯為百姓辦了實事。梅村至今尚有蠻巷、荊村、三讓橋等地名紀念。只有真正為民辦事,替百姓造福,方能深入人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