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子縣南康鎮(zhèn)南邊的鄱陽湖濱,坐落著自西向東的古老石堤,它是由紫陽堤、紫陽橋和田公堤連為一體的堤壩。在南面不遠處的鄱陽湖中,落星墩與紫陽堤遙遙相望,因此紫陽堤又被稱為“南康星灣石堤”。
據(jù)星子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查小榮介紹,紫陽堤俗稱南門棧,是星子縣湖港完整的防風浪船塢古建筑,即由碼頭和堤壩構(gòu)筑的避風港,堤與塢全部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
紫陽堤以20層石條疊砌而成,堤寬約八米,長一公里左右,向外微微凸出,略呈拱形。湖邊碼頭也由石條壘成,稍有傾斜坡度,便于下行。碼頭與堤壩之間有寬闊的石橋連接,橋下共有3個拱洞,每個拱洞大小不同,方便各類船只出入。東邊還有俗稱東閘頭的閘口,自北而來的船只從此處進入泊港,橋西邊的石堤開了個小口,自南而來的船只從此處入港避風。
查小榮說,紫陽堤是鄱陽湖沿岸獨有的防風浪船塢古建筑,可以說是在國內(nèi)湖濱地帶都比較罕見的設(shè)施。紫陽堤猶如鄱陽湖畔的“長城”,抵御著風浪和洪濤,構(gòu)成鄱陽湖的一道風景線。
“蟾宮桂子落江鄉(xiāng),江卜平堤號紫陽。月印波心珠滾動,波浮月色鏡磨光。嵯峨沙阜千層雪,寥闊洪濤兩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說維揚?!边@是清代詩人曹龍樹《紫陽堤水月》里的佳句。
在古人眼中,紫陽堤不僅是領(lǐng)略鄱陽湖風光的好去處,更重要的是為過往船只提供避風的港灣。記者了解到,自宋朝以來,江西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朝廷越發(fā)關(guān)注鄱陽湖、贛江水道的漕運安全。然而,在星子縣瀕臨鄱陽湖一帶,一旦大風洪濤襲來,往來船只就難以停泊,因此開始在鄱陽湖畔建堤。
據(jù)《星子縣志》記載,紫陽堤始建于北宋元佑年間(公元1086年至1093年),當時的郡守吳審禮“以郡治瀕湖,風濤險惡,往來舟楫停泊無所,乃構(gòu)木為障”。
不過,紫陽堤的維修史并不是在南宋就戛然而止,其重獲新生并發(fā)揮作用,得益于南宋的名儒朱熹。除了重修白鹿洞書院以外,維修紫陽堤也是朱熹任南康府父母官時倡修的著名的民生工程之一,因此后人為了紀念朱熹的恩德,用他的別號“紫陽”命名石堤。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知軍,著手大力修復紫陽堤。查小榮說,朱熹在上任伊始,發(fā)現(xiàn)舊的石堤已經(jīng)多年沒有維修,堤內(nèi)停泊之所淤泥堵塞,于是上書朝廷申請錢糧維修堤壩。
然而,朝廷并沒有如朱熹所愿撥錢糧,朱熹便發(fā)動南康府民眾以及地方士紳贊助募捐,籌錢百萬兩、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動工維修堤壩。
在紫陽堤能看到閘門,但并非古時所建。查小榮說,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所建的,因為古代沒有泄洪的設(shè)備,船舶進出口的航道其實是較深的水溝,豐水期可用來泄洪。
如今,紫陽堤大部分被土填平,而橋孔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填塞了,可殘存的石堤依舊堅固,內(nèi)外散發(fā)出滄桑的味道。記者了解到,紫陽堤已經(jīng)公示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鄱陽湖畔的景點,供人們憑吊昔日的盛況。
星子縣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h城雖小,卻是千年南康府治所在地。那時候,城內(nèi)古跡眾多。如果乘船從濱湖的紫陽堤上岸,入紫陽城門,便是南北走向的硯池街,古街上鋪著長長的麻石條,有的石條被千年過往的足跡磨得溜光锃亮。街道下有排水暢通的下水道,這是古人的杰作。沿途有8座橫跨街道的牌坊,那上面雕刻著飛禽走獸、各式樓閣與文武官員的像。這條街的盡頭有一空曠廣場,聳立著“真儒過化坊”,是為紀念宋代先后在此任南康知軍的周敦頤、朱熹而建的。廣場北面有一座譙樓,又名鼓樓。此樓為花崗石基座,既高且固,歷數(shù)百年而不廢。只是上世紀50年代,譙樓換了個名稱——周瑜點將臺?!度龂尽分杏涊d,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周瑜“還備宮亭”,自此地出發(fā),追擊擒獲了入境的江夏太守黃祖的部將鄧龍。宮亭湖乃鄱陽湖一段區(qū)域湖名。但將此樓說成是“點將臺”,并無可靠根據(jù)。小時候,每逢炎夏,我們便愛躲在譙樓下的石拱洞里納涼,這個洞俗名古老洞。過了拱洞,便是古代府署所在地,軒敞而古蒼的舊式大廳,成抱圍的大柱。后來這里改作幼兒園,舊物利用,卻是大材小用——那個時代缺少文物保護意識。府署后面是桂花園,十多株粗大的桂樹,很有些年頭了。譙樓東面,有一個用整塊大石鑿成的馬槽,四五米長,一米多高,據(jù)說是周瑜喂馬用的。再往東行百余步,是一方愛蓮池,有石橋曲折通往池中亭臺??上陝觼y中,除了譙樓未損外,舊府署、馬槽,連同所有的牌坊,都被損毀了。
紫陽堤南面1.5公里的湖中有落星石,俗名落星墩,宛如琉璃盤中一顆瑪瑙。傳說那是天上墜落的星,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說:“落星石周迥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蔽宕鷹顓翘湍觊g,封此石為寶石山。后來設(shè)星子縣因此而得名。但落星的說法并不可靠,上世紀30年代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來廬山考察時,認定此乃第四紀冰川遺存,巨石順著將要融化的冰川上,從廬山上滑溜了下來,到湖中安家落戶,卻被數(shù)十萬年的浪花叮咬得千瘡百孔。
唐乾寧年間,在落星石上建有寺院,名福星龍安院。僧齊己《落星石》詩句云:“此星何事下穹蒼,獨為僧居化渺茫。”宋代黃庭堅曾往游落星寺,在那里住宿一夜,聽著濤聲,作了《題落星寺》四首詩,其中說:“北辰九關(guān)隔云雨,南極一星在江湖。相粘砐山作居室,竅鑿混沌無完膚?!焙髞碇祆溆性娫疲骸扒犊掌媸瘧?zhàn)驚濤,樓殿崢嶸勢自高。四面真成開玉鑒,三山應是失金鰲。”(《和張彥輔落星寺之作》)據(jù)此可以想見當時此島上密布著高聳的佛殿建筑,然清代以后蕩然無存。這些年,島上又重建了一些仿古塔閣。
紫陽堤以20層石條疊砌而成,堤寬七八米,長一公里左右,向外微微凸出,略呈弧形。湖岸也由石條壘成,稍有傾斜坡度,便于下行。岸與堤之間有寬闊石橋連接,橋下3個拱洞供漁舟出入。東端有俗稱東閘頭的閘口,自北而來的船只從此處入泊港內(nèi);橋之西不遠處,石堤也有開口,凡從南而來的船舶可自此入港避風。堤內(nèi)面積為2800平方米。這是我國早、大的港口石堤,猶如長城,抵御著滾滾而來的洪濤,構(gòu)成鄱陽湖的一道風景線。清代詩人曹龍樹曾在美好的月夜行吟紫陽堤上:“蟾宮桂子落江鄉(xiāng),江上平堤號紫陽。月印波心珠滾動,波浮月色鏡磨光。嵯峨沙阜千層雪,寥闊洪濤兩岸霜。此夜行吟真不夜,二分何必說維揚。”(《紫陽堤水月》)。然而紫陽堤因何而建呢?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星子鎮(zhèn)升為縣,僅相隔4年,又在這里設(shè)南康軍,將星子、都昌、建昌(明代分為永修、安義縣)劃歸管轄,提升了這里作為“南國咽喉,西江鎖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入宋以來,江西、嶺南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朝廷要確保鄱陽湖、贛江水道的安全、漕運的通暢。但“南康當揚瀾、左蠡之沖,波浪之險尤甚”(田《紫陽堤記》)。浩瀚鄱陽湖,一旦大風鼓蕩,洪濤撲來,岸崩石落,往來船舶難以停泊。于是元年間的南康知軍吳審禮,派人“構(gòu)木為障”。崇寧年間,知軍孫喬年改以石建堤,“堤長百五十丈,廣三丈,內(nèi)浚二澳,可容千艘”。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上任伊始,三縣大旱,田野荒蕪。他屢次上奏朝廷,請求減免稅賦。其中一札封事中,提出把治政分為務與本,認為“天下國家三大務,莫大于恤民,恤民之實在省賦”。又見舊堤經(jīng)百年來“風浪沖擊,砌石損動,往往多被回運空綱,偷搬壓船前去,以致寨內(nèi)水汊沙土填塞”(朱熹《乞支錢米修筑石堤札子》),向朝廷申請修筑此堤,請求下?lián)苄薜体X款,并求告轉(zhuǎn)運判官、提典刑獄,得錢兩千貫,米千石。次年冬動工,委派星子知縣王文林、南康軍司戶毛敏董其事,征三縣民夫修筑,將舊堤增高三尺,又將閘內(nèi)淤土運出,浚池引泉以備干旱。以工代賑,既可完成浩大而又艱巨的工程,又能使災民就役得到糧錢。遙想當年,這位拖著羸弱之軀的朱夫子,要面對諸多棘手的政事,還常抽出空來,親自到工地上慰問勞工,“勞苦勤恤者甚眾”?!叭刂駳g趨之”,然自山上采制大石條,運到湖濱,一塊塊靠人工搬抬上去,殊非易事。
工程進行了4個月,用工1.72萬個。擴建增高完畢后,為紀念朱夫子的卓績,人們以其別號稱紫陽堤,城門改稱紫陽門。呂祖謙曾為之作《石堤記》,提到此堤在交通上的作用:“唯南康獨處匯津,方天子駐蹕吳會,貢賦之輸、商賈之運,士大夫之行,鮮不道此,視澳(泊船處)為家。然得澳而入,則同舟之人舉首相慶,可以枕柁而甘寢。是堤既成,隱然如乘長城,臥堅壁以拒章邯、佛?>之師?!边€要提及的是,古人游覽廬山,大多是經(jīng)長江入鄱陽湖,至此泊船登岸,此堤保障之功不可沒。
當今文史界,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朱熹在南康軍重修白鹿洞書院,有的甚至說朱熹任過洞主。洞主之說,并無史料依據(jù)。其實朱熹的主要政務是賑災救荒,勸農(nóng)耕作,整肅吏治,處理案件。早在淳熙三年,大臣龔遂良推薦朱熹到朝廷任職,有人反對,說他乃“虛言之士”,宜先外任地方官。未料他在首任地方官期間,兢兢業(yè)業(yè),做得非常出色。紫陽堤的修建,便是他的事關(guān)國計民生的大工程。不僅當年等著看朱熹笑話的朝官刮目相看,連后來孝宗也說:“朱熹政事,確有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