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浙贛省委舊址,位于山巒疊翠、紅葉掩輝的橫峰縣葛源鎮(zhèn)楓林村,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大門兩邊當年書寫的一副對聯(lián):“堅決執(zhí)行黨的進攻路線,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攻” 的標語仍清晰可見;門內有一小院,院內栽了大芭蕉;舊址房舍是一字形土木結構的平房,內設省委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和白區(qū)工作部等機構;中共閩浙贛省委是閩浙贛革命根據(jù)地黨的高領導機關,省蘇維埃主席方志敏同志,于1931年兼任省委書記時就住在這里。方志敏同志辦公室兼臥室仍保存完好,陳設一如當年,還留著主人睡過的四輪架子床,墻壁上糊著《工農報》、《紅色東北報》;1959年11月30日,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上饒地委命名為地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共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
位于葛源鎮(zhèn)楓林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大門兩邊書寫了一幅對聯(lián):“堅決執(zhí)行黨的進攻路線,徹底粉碎敵人五次圍攻”。大門內是一個小院子,院內栽了高大豐腴的芭蕉。舊址房舍為一字形平房,內設省委秘書處、組織部、宣傳部、婦女部和白區(qū)工作部等機構。曾任省委書記的方志敏臥室兼辦公室內,還留下主人睡過的四輪架子床,墻壁上糊著《工農報》、《紅色東北》報。
中共閩浙贛省委是在中共贛東北省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的鼓舞下,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以弋陽和橫峰為中心,于1927年12月10日,領導了贛東北起義,創(chuàng)建了革命軍隊和農村革命根據(jù)地。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后,先后成立了弋陽、橫峰兩縣縣委和蘇維埃政府。1928年5月,敵人開始向根據(jù)地大舉進攻,方 志敏等領導人率領只有一個連的紅軍隊伍,以磨盤山為依托,與敵周旋奮戰(zhàn),在一年時間里,不僅多次粉碎了敵人的瘋狂“圍剿”,而且使根據(jù)地不斷擴大到信江流域各地。1929年3月和10月,在弋陽縣漆工鎮(zhèn)分別成立信江特委和信江蘇維埃政府。1930年7月,黨中央決定將信江特委和設在景德鎮(zhèn)的東北特委合并,在弋陽縣芳家墩組成贛東北特委,同年8月1日,成立贛東北特區(qū)革命委員會,紅軍獨立團也擴編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1931年2月,贛東北特區(qū)黨政軍機關遷至葛源鎮(zhèn),同年9月和11月,黨中央指示成立中共贛東北省委和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隨著軍事上的不斷勝利和根據(jù)地范圍已發(fā)展擴大到閩、浙、贛三省邊區(qū),1932年11月,經黨中央批準,將贛東北省易名為閩浙贛省,機關地址遷至楓林村。同年12月,黨中央又將皖南特區(qū)劃歸閩浙贛省委,構成了閩浙(皖)贛革命根據(jù)地,并做出了巨大成就,曾受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表彰。
閩浙贛省委于1932年底遷至楓林村,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葛源失陷,省委撤離楓林村流動在橫峰的槎源塢,德興廣才山和鄣公山區(qū),轉入領導閩浙贛邊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歷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有萬永誠、曾洪易、方志敏、關英。
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于199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997年由省文化廳、國家文物局撥款維修,同時開辟了《閩浙贛省委機關舊址陳列》、《黃道生平事跡陳列》。2001年12月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